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袒免的意思、袒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袒免的解釋

袒衣免冠。古代喪禮:凡五服以外的遠親,無喪服之制,唯脫上衣,露左臂,脫冠紮發,用寬一寸布從頸下前部交于額上,又向後繞于髻,以示哀思。《禮記·大傳》:“五世袒免,殺同姓也。” 陸德明 釋文:“免,音問。” 孔穎達 疏:“謂其承高祖之父者也,言服袒免而無正服,減殺同姓也。”《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 景公 ﹞迺使男子袒免,女子髮笄者以百數,為開兇門,以迎 盆成適 。”《舊唐書·孝友傳·崔沔》:“堂姨、堂舅、舅母服請加至袒免。”《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怎的叫作‘袒免’,就如如今男去冠纓,女去首飾,再繫條孝帶兒,戴個孝髻兒一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袒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特殊儀禮形式,由“袒”與“免”兩部分構成。《禮記·大傳》記載“五世袒免,殺同姓也”,表明其用于五服之外的遠親或特殊場合。

從具體釋義角度:

  1. 袒指脫去上衣左袖,露出左臂。此儀節源自周代,《儀禮》中記載在喪禮或請罪時行袒禮,如《士喪禮》中“主人出,袒,括發”。
  2. 免是用布條纏繞發髻的代冠形式,《禮記·檀弓》鄭玄注雲“免以布廣一寸,自項中而前,交于額上”,屬最輕喪服。
  3. 合用為“袒免”時,特指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缌麻)之外的親屬關系,如高祖兄弟、曾祖堂兄弟等,着此服表示血緣已疏但仍需守禮。

唐代《開元禮》規定袒免親範圍包括曾祖兄弟、祖從父兄弟等,服制要求“袒衣免冠三日”。該制度延續至明清,但具體適用範圍有所調整,清代《讀禮通考》仍有詳載。

網絡擴展解釋

“袒免”是中國古代喪服制度中的一種禮儀形式,主要用于五服以外的遠親或特殊關系者。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袒免是古代喪禮中最輕的服制,適用于與逝者關系較遠的親屬(如五服之外的遠親)或特殊場合(如朋友客死他鄉)。其核心儀式包括:

    • 袒露左臂(脫上衣或卷袖);
    • 脫去冠冕,束發并用寬一寸的布條從額前繞至腦後固定;
    • 以布纏頭,區别于正式喪服的麻布材質。
  2. 儀式意義
    通過簡化服飾表達哀思,既體現對逝者的尊重,又區分親疏關系。《禮記·大傳》提到“五世袒免,殺同姓也”,表明對同姓遠親的哀悼需降低服制等級。

  3. 使用場景

    • 遠親關系:如高祖以上或同姓但血緣較疏的親屬(《禮記》記載);
    • 特殊情境:如朋友在異國去世,歸國後則停止此禮(《儀禮·喪服》提及);
    • 政治場合:史書《晏子春秋》記載齊景公曾令百餘人行袒免禮迎接陣亡将士。
  4. 與其他喪服的區别
    五服以内親屬需穿正式喪服(如斬衰、齊衰等),而袒免無固定喪服,僅通過肢體和發飾表達哀悼,屬于“無服之喪”。

  5. 注意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袒免”解釋為“公正寬恕”,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需結合古代文獻理解其本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儀禮》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安陽市半殖民地币號兵藏武庫,馬入華山慘緑少年朝代塵曀斥邏饬樸吃重戳煤釺丹英大前兒定光多口阿師帆幅放湯鳳響婦順負值幹蠱嘎支格吧格吧龔汲寒浦嚼本解酲急弦眷宅昆侖山六耳不同謀馬騣蜜餞木頭人甯武子譜狀淺瞀囚首齊諧三室掃穴犁庭上乘上漲失隊失花兒施寫水源松标譚笑天火跳蚤退身吞悲屠疈桅竿維他命文劄惡不去善鄉進士消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