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汉英词典视角下,"教条"具有双重词性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核心概念:
指被特定群体(尤指宗教或政治团体)视为绝对真理、不容置疑的原则或信条。其核心特征为僵化性与强制性,强调对既定规则的盲从而非理性批判。
例: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教条"为"要求信徒盲目信从的僵化原则"(商务印书馆,2016)。牛津高阶词典将"dogma"解释为"被视为绝对正确、不容质疑的信念体系"。
描述人思维或行为方式固守成规、拒绝变通,隐含对批判性思维的排斥。
例:
综合定义:
"教条"本质是未经实践检验的僵化准则,其汉英对应需根据语境选择"doctrine"(体系化信条)、"dogma"(强制性信条)或"dogmatic"(形容词)。历史语境中常与思想解放运动形成对立,如欧洲启蒙运动对宗教教条的批判。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Dogm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ww.oxfordlearners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english/dogma
: Cambridge Dictionary. "Dogmatic".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ictionary.cambridge.org/dictionary/english-chinese-simplified/dogmatic
: 冯契. 《哲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 教条主义条目.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The Enlightenment". 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enlightenment/
“教条”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宗教信条与规范
指宗教中要求信徒绝对遵从、不容质疑的信条或准则。例如基督教通过大公会议确立的教理,被视为信徒必须遵守的真理。
僵化的原则或理论
泛指脱离实际、要求人盲目信奉的凝固化原则,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类被机械遵循的行为准则。这类教条常忽视具体情境的变化,强调生搬硬套。
教条主义(哲学概念)
指一种主观主义思想方法,表现为不分析事物特殊性,仅机械套用抽象定义或既有理论处理问题。例如学术或工作中僵化执行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调整。
历史语境中的含义
唐代曾指官署或学塾颁布的劝谕性法令,后逐渐演变为强调权威性和强制性的规范。
现代延伸意义
可形容任何领域中被过度固化的规则,如社会组织、政治经济中的强制性标准。
“教条”核心含义是权威性、不容置疑的准则,但需注意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指向(宗教、哲学、历史等)。使用时需结合具体场景判断其是否带有“僵化”“盲目”的负面色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