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protective tariff
protect; safeguard; ensure; patronize; preserve; shelter; shield; preservation
protection
【计】 protection
【化】 covering
【医】 conservancy; protection
【经】 custody; safeguard
tax regulations
【经】 tariff
保护性税则(Protective Tariff)是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而实施的特殊关税政策。其核心特征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关税税率,增加进口成本,从而削弱外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为本国产业创造市场空间。以下从定义、目标与实施形式三个维度解析:
保护性税则的英文对应术语为Protective Tariff 或Protective Duty,区别于以财政收入为目的的“财政关税”(Revenue Tariff)。其本质是贸易壁垒工具,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如从价税、从量税),直接抬高进口商品最终售价,降低其市场竞争力,使本国同类产品获得价格优势。例如,若某国对进口汽车征收30%关税,进口车售价将显著高于国产车,引导消费者转向国产商品。
扶持幼稚产业(Infant Industry Protection)
新兴工业在初创期因规模小、技术弱而成本高昂,难以抗衡成熟外国企业。保护性税则为其争取发展时间,直至具备独立竞争力。这一理论由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与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提出,主张阶段性保护以实现长期产业升级。
保障就业与经济安全
对钢铁、农业等关键领域实施关税保护,可维持本土就业岗位,避免产业链外迁。同时,减少对进口战略物资(如能源、粮食)的依赖,增强国家经济抗风险能力。
反制不公平贸易行为
针对倾销(Dumping)或外国政府补贴行为,保护性税则可作为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或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y)实施,纠正市场扭曲。
形式 | 运作机制 | 案例 |
---|---|---|
禁止性关税 | 税率极高(如100%以上),实质禁止进口 | 部分国家对奢侈品或敏感品类的限制性关税 |
配额关税 | 对超过进口配额(Quota)的商品加征高关税 | 农产品进口的关税配额制度(TRQ) |
季节性关税 | 在特定季节(如收获期)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土农产品 | 欧盟对水果、蔬菜的季节性关税调整 |
阶梯关税 | 按加工程度分级征税:原材料低税→半成品中税→成品高税,鼓励国内深加工 | 发展中国家对资源型出口国的常见策略 |
尽管保护性税则短期内可稳定产业,但长期可能引发效率损失(如企业依赖保护缺乏创新)、消费者福利下降(选择减少、价格上升)及贸易摩擦升级(报复性关税循环)。因此,WTO规则要求关税保护需符合非歧视原则(最惠国待遇),且鼓励逐步转向产业补贴或技术升级支持等非关税扶持手段。
权威参考来源:
同义词扩展: Protective Customs Duty, Import Surcharge, Safeguard Tariff
保护性税则(或称保护性关税)是国家为保护本国产业而制定的关税政策,通过调整进口商品税率限制其市场竞争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定义
保护性税则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关税,以提高其成本、削弱价格优势,从而减少对本国同类产品的冲击。其本质是贸易保护政策工具,常用于扶持国内新兴产业或弱势产业。
2. 主要目的
3. 实施方式
4. 历史背景
早期关税主要用于财政收入,工业革命后逐渐成为贸易保护手段。例如19世纪欧美国家通过高关税保护本土工业,20世纪发展中国家借此实现进口替代战略。
提示:实际应用中需平衡保护效果与消费者利益,过度使用可能引发贸易摩擦或抬高国内物价。更多政策细节可参考国际贸易协定及各国海关税则文件。
白蛋白分解北欧灯心草不义之财操作单位侧向变形等吸光点低标准统一赔偿责任镀银云母电容器反对派防错法分子模拟辅助电池高频率干燥化学瓷器汇编助忆码甲苯磺酸胶体铅克拉夫茨氏试验可以继承的财产空气换热器块间隔跨讯息肋脉明胶ж盘存盈亏生物地理化学循环舍特氏浴疗室内自行车赛场誓约者谈判前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