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antiseptic effect
antisepsis
【化】 corrosion protection
【医】 antisepticize; preservation
effect
【医】 effect
防腐效应(Anticorrosive Effect) 指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抑制材料(尤其是金属)与环境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从而延缓或阻止其腐蚀劣化的现象。该效应在工业设备、船舶、桥梁等金属结构防护中具有核心应用价值。
防腐(Anticorrosive)
中文“防腐”直译为“anti-corrosion”,强调主动干预以抵抗腐蚀。英文术语涵盖corrosion inhibition(腐蚀抑制)和protection(防护)双重含义,体现阻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机制。
来源:材料科学术语标准(ISO 8044:2020)
效应(Effect)
对应英文“effect”,指特定措施(如涂层、缓蚀剂)产生的防护结果,需区分immediate effect(即时效果)与long-term effect(长期效应)。
来源:工程腐蚀控制指南(NACE SP21430)
物理屏障效应
通过涂层(如环氧树脂、镀锌层)隔绝金属与腐蚀介质(水、氧气)接触,降低电化学腐蚀速率。典型案例为船舶防污漆对海水的阻隔作用。
来源:《腐蚀与防护学报》2023年涂层技术研究
化学钝化效应
缓蚀剂(如铬酸盐、亚硝酸盐)在金属表面形成致密氧化膜,抑制阳极溶解反应。例如汽车冷却液中添加的有机胺缓蚀剂。
来源:美国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标准 RP0775
阴极保护效应
通过外加电流或牺牲阳极(如锌块)使金属电位极化至免蚀区,停止离子溶出。广泛应用于海底管道防护。
来源:ISO 15589-1:2020 石油天然气工业阴极保护标准
防腐效应有效性常通过以下参数评估:
$$ v{corr} = frac{K cdot i{corr} cdot M}{n cdot rho} $$
($K$:常数,$i_{corr}$:腐蚀电流密度)
$$ eta = left(1 - frac{v_{prot}}{v_0}right) times 100% $$
($v0$、$v{prot}$:未处理/处理后腐蚀速率)
公式来源:ASTM G102-89 标准实践规范
“防腐效应”指通过特定物质或方法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腐败变质的作用机制,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工业等领域。其核心原理和具体表现可从以下五方面分析:
抑制微生物代谢 防腐剂通过干扰微生物酶系统(如蛋白酶、脱氢酶),破坏细胞膜渗透性,阻断其能量代谢和物质合成。例如苯甲酸能抑制ATP生成,使微生物无法增殖。
调控环境条件 包括降低pH值(如柠檬酸调节酸性环境)、减少水分活度(高盐/糖溶液渗透压作用),创造不利于微生物生存的物理化学环境。这类方法在腌制食品中尤为常见。
抗氧化保护 通过阻断自由基链式反应,防止脂肪氧化酸败及维生素降解。例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可延缓食用油变质。
直接杀菌抑菌 部分防腐成分(如二氧化硫、山梨酸钾)能凝固微生物蛋白质,或破坏DNA复制功能,直接杀灭腐败菌和致病菌。
复合协同作用 现代防腐技术常结合物理方法(高温灭菌、辐照)与化学防腐剂,形成多级防护体系。例如罐头食品通过巴氏杀菌与密封包装双重防腐。
该效应在工程领域还延伸为防腐蚀概念,如金属表面涂层通过隔离氧气/水分抑制电化学腐蚀。需注意合理控制防腐剂用量,过量使用可能影响产品品质或带来安全隐患。
半规管上皮编程计算机标下孔不省人事存取方法垫付的低端丁二酸氢钠短绌脉队列数据集堆心菊脑多边商业条约二液界面的行为不正的恒矩换流器颌缺损基带双扭线系统肼屈嗪刻板的联合原子临界实时处理慢性垂体机能缺失性营养不良帽章面向事务的子系统神经性磨牙症双口畸形四极的通用语言描述伪随机码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