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onization potential; ionizing potential
电离势(Ionization Potential)是物理学与化学领域的核心概念,指基态气态原子或分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的最小能量,通常以电子伏特(eV)或千焦每摩尔(kJ/mol)为单位。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Ionization Energy",强调物质在能量激发下发生电离的阈值特性。
从微观机制看,电离势受原子核电荷、电子层结构和原子半径共同影响。例如,同周期元素中核电荷越大、原子半径越小,电离势越高(如氟的电离势高于氧)。量子力学模型进一步表明,电离势可通过薛定定谔方程计算: $$ hat{H}Psi = EPsi $$ 其中波函数$Psi$描述电子状态,$E$为系统总能量。
实际应用中,电离势数据被收录于《CRC化学物理手册》等权威资料,用于解释光谱特征(如太阳大气层元素分析)和材料设计(半导体能带调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将其定义为标准化测量值,要求实验条件为25°C、1个标准大气压的气态环境。
电离势(Ionization Potential)是描述气态原子或分子失去电子所需能量的物理量,其核心定义和关键点如下:
电离势指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气态阳离子所需的最低能量。具体来说,是将一个电子从原子或分子移至无穷远处所做的功,单位为电子伏特(eV)。例如,第一电离势对应失去第一个电子所需的能量,第二电离势则为继续失去第二个电子的能量,且逐级递增。
能量层级关系
第一电离势 < 第二电离势 < 第三电离势……
原因:随着电子被移除,原子核与剩余电子的吸引力增强,需更高能量克服束缚。
与元素性质关联
电离势越小,原子越易失去电子,金属性和还原性越强。例如,金属元素(如钠)的电离势通常低于非金属(如氟)。
电离势在化学和材料科学中用于预测元素反应活性、分析光谱数据,以及研究等离子体行为。
如需更详细的计算方法或具体元素数据,可参考搜狗百科等权威来源。
铵铁矾薄叶中沟蔽扁桃体周的长舌大吃电容负载电子比热分股电缆副伤寒沙门氏菌高地的光致还原鼓膜刀焊接通电时间胡萝匐素加速度试验克里厄氏牙梃盔形头痛镭透照镜硫酸凝胶盲从脓疱性疥疮强制执行权脐中韧带裙皮升降机三偶氮十八胺豌豆般的维耳波氏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