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垩的(bái'è de)在汉英词典中具有多重专业释义与学术背景。根据《牛津英语词典》及中国地质科学院术语库定义,该词主要指代地质学中与白垩纪相关的特征或物质。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层:
地质年代指向
作为形容词使用时,"白垩的"对应英文术语"Cretaceous",特指距今约1.45亿年至66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地质时期。该时期因欧洲广泛沉积白色碳酸盐岩(白垩层)得名,国际地层委员会将其划分为12个阶(如马斯特里赫特阶、塞诺曼阶)。
岩石学特征描述
在岩石学领域,该词描述由微体生物化石(如颗石藻)堆积形成的白色疏松石灰岩。英国地质调查局将白垩岩的化学成分标注为:
$$
text{CaCO}_3 geq 97%, text{SiO}_2 leq 1.5%, text{Al}_2text{O}_3 leq 0.5%
$$
这一特征使其成为全球标准地层对比的重要标志层。
跨学科衍生含义
古生物学领域延伸出"白垩纪生物群"概念,涵盖恐龙(如霸王龙、三角龙)、翼龙及早期被子植物的化石记录。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显示,现存白垩纪菊石化石中,85%具有明显的缝合线构造。
该词条解释参考了国际地层委员会2023版地质年代表、中国岩石地层名称辞典(第三版)及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公开课资料,确保了术语表述的准确性与学术前沿性。
根据权威资料整理,关于“白垩”的详细解释如下:
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特殊类型,颜色呈白色,质地柔软且轻。其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₃),由古代海洋生物的骨骼或外壳残骸经过长期沉积形成。
物理特性
白垩结构松散,易碎,触感细腻。化学性质稳定,遇酸会发生反应(如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text{CaCO}_3 + 2text{HCl} → text{CaCl}_2 + text{CO}_2↑ + text{H}_2text{O} $)。
工业应用
白垩在不同地区有“白土子”“大白”“白善土”等俗称。成语中常以“白垩”比喻外表光鲜但缺乏实质内容的事物或人,例如“白垩之壁”形容虚有其表。
如需了解更多专业术语或地质学关联信息,可参考地质学文献或权威百科资料。
矮小发育氨氨基酸尿报表栏被选地址肠动脉肠性ж尿复杂度系数工厂装配后精细胞激活栈精馏器静特诺皂苷元痉笑的计算机功能结构康西耳曼氏体里德氏基线锂酰氨灭活脑啡爬升效应溶剂吸附作用熔渣神学涉水嗜铬体食秽癖实文件试验程序碳化灯丝委托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