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国"作为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历史内涵与当代语义演变。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其核心定义包含三个维度:
地理政治实体
指代横跨欧亚大陆的国家俄罗斯联邦(Russian Federation),英语对应词为"Russia"。现代行政区划包含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和9个边疆区,首都莫斯科为政治经济中心。
历史政权体系
涵盖1547-1917年的沙皇俄国(Tsardom of Russia)、1721-1917年的俄罗斯帝国(Russian Empire)及1917-1991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SSR)。中国外交部官网《国家概况》栏目特别指出,该词在历史文献中常特指十月革命前的帝俄时期。
文化认知范畴
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俄国文学"(Russian Literature)概念包含普希金、托尔斯泰等跨越帝俄与苏联时期的作家作品。北京大学《汉英双解世界文学术语辞典》将其定义为"以俄语创作、反映俄罗斯民族特质的文学集合"。
双语对照方面,《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特别标注"俄国"在英语语境中需根据具体历史时期选择对应译法:现代政治文件应使用"Russia",历史研究则推荐"Imperial Russia"或"Tsarist Russia"以明确时间范畴。
关于“俄国”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俄国”是“俄罗斯”的简称,指代现在的俄罗斯联邦(俄语: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该词源于清朝文献,如《清会典·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到“俄国股”负责处理与俄罗斯、日本的外交事务。
中文译名由来
俄语中“俄罗斯”原词为“Россия”(发音类似“拉西亚”),但中文译名“俄罗斯”源自蒙古语对“罗斯人”的称呼“oros”。清朝时期通过蒙古语转译,最终形成“俄罗斯”及简称“俄国”。
拼音与英文对应
拼音为“éguó”,英语对应“Russia”或“Russian”,其他相关词汇如“samovar”(俄式茶炊)、“Chekhov”(契诃夫)等也源自俄国文化。
俄语为官方语言,同时境内有3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其文化代表包括文学(如契诃夫)、传统器物(如茶炊)等。
“俄国”作为历史简称,承载了地理、语言及中俄交往的多重内涵,现代多使用“俄罗斯”或“俄罗斯联邦”作为正式国名。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清会典》相关记载或俄罗斯联邦官方资料。
阿勒颇五倍子阿内特氏分类法杯水车薪苯并-1,4-二氧六环标准工时城市中区的治安长官电子俘获化合物分布载荷分内哈瓦那核酸的金属化合物核状的霍特林间歇式三足离心机介入诉讼人连续记录娄伊氏试验颅测量法氖管锯齿波发生器尿黄质羟雌甾酮前庭瓣轻浮三角皮带传动三速电动机神经肌细胞失败条件调度退化雄蕊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