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氏利什曼虫英文解释翻译、杜氏利什曼虫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Leishmania donovani
分词翻译:
杜的英语翻译:
prevent; shut out; stop
氏的英语翻译:
family name; surname
利的英语翻译:
benefit; favourable; profit; sharp
什的英语翻译:
assorted
曼的英语翻译:
graceful; prolonged
虫的英语翻译:
bug; insect; worm
【医】 bug; vermi-; vermin; worm
专业解析
杜氏利什曼虫(英文:Leishmania donovani)是一种重要的致病性原生动物寄生虫,属于锥虫科(Trypanosomatidae)。它是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 VL)的主要病原体,该病又称黑热病(kala-azar),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系统性感染疾病。
核心解释
-
命名与分类
- 中文名:杜氏利什曼虫(以发现者苏格兰医生威廉·利什曼和查尔斯·杜诺凡命名)。
- 拉丁学名:Leishmania donovani。
- 分类地位:原生生物界(Protista)、动鞭毛虫纲(Kinetoplastea)、锥虫目(Trypanosomatida)。
-
形态与生活史
- 无鞭毛体(Amastigote):寄生于哺乳动物(如人类)巨噬细胞内,呈卵圆形,直径约2–5微米,无鞭毛。
- 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存在于白蛉(Phlebotomus 或 Lutzomyia 属)消化道内,具单根鞭毛,长约10–20微米。
- 传播循环:通过雌性白蛉叮咬传播。感染阶段的前鞭毛体进入人体后,被巨噬细胞吞噬并转化为无鞭毛体,在细胞内增殖并扩散至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如脾、肝、骨髓)。
-
致病性与疾病
- 内脏利什曼病(VL):
- 特征为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贫血、体重下降及免疫抑制。
- 若不治疗,死亡率可达95%以上(尤其在营养不良或合并感染人群中)。
- 皮肤利什曼病(CL):杜氏利什曼虫偶可引起皮肤病变,但主要由其他利什曼种(如L. major)引发。
-
流行病学分布
- 主要流行区: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苏丹、南苏丹、埃塞俄比亚、巴西等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 传播媒介:旧大陆以Phlebotomus argentipes(亚洲)和P. orientalis(非洲)为主;新大陆以Lutzomyia longipalpis为主。
-
临床注释
- 诊断:通过骨髓/脾穿刺涂片镜检无鞭毛体、血清学检测(如rK39试纸条)或分子诊断(PCR)。
- 治疗:一线药物为两性霉素B脂质体(Liposomal Amphotericin B)和米替福新(Miltefosine)。
- 防控:白蛉控制(杀虫剂喷洒)、早期诊断治疗及防护措施(蚊帐、驱虫剂)。
权威参考资料
- 世界卫生组织(WHO):内脏利什曼病全球流行病学数据及防控指南 来源:WHO利什曼病专题
- 美国疾控中心(CDC):杜氏利什曼虫生物学特性与诊断标准 来源:CDC寄生虫病目录
- 《临床微生物学手册》:Leishmania donovani 的分子鉴定与致病机制 [来源:ASM Press]
- 《PLoS被忽视热带病》:抗药性及新型疗法研究进展 [来源:PLoS NTDs期刊]
注:以上链接为真实来源,内容持续更新,建议访问获取最新研究及防控策略。
网络扩展解释
杜氏利什曼虫(学名:Leishmania donovani)是一种寄生性原生动物,属于动基体目,是黑热病(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病原体。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解释:
1.基本定义与分类
杜氏利什曼虫是利什曼原虫属的一种,通过白蛉(沙蝇)叮咬传播,寄生在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单核吞噬细胞内。其生活史分为两个阶段:
- 无鞭毛体(利杜体):在宿主体内(如人类巨噬细胞)寄生,呈卵圆形,无运动能力,大小为2.9–5.7×1.8–4.0 μm。
- 前鞭毛体:在白蛉消化道内发育,呈纺锤形,具有鞭毛,可自主运动。
2.致病性与症状
感染后,虫体在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繁殖,引发系统性病变,典型症状包括:
- 长期不规则发热;
- 脾脏显著肿大,可导致脾功能亢进;
- 贫血、血小板减少(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等);
- 血清球蛋白升高,免疫力下降。
若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高达90%以上。
3.传播与流行
- 传播媒介:主要通过雌性白蛉(如中华白蛉)叮咬传播。
- 流行区域: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甘肃、四川等西部地区,每年新发病例约400例。
4.诊断与防治
- 诊断方法:骨髓穿刺或淋巴结活检查找无鞭毛体,吉姆萨染色后可见红色细胞核和蓝色细胞质。
- 防治原则:控制白蛉滋生,使用驱虫剂;治疗药物包括锑剂(如葡萄糖酸锑钠)和两性霉素B等。
5.研究意义
作为寄生虫学研究的模式生物,其宿主转换机制和免疫逃逸策略对理解宿主-病原体互作有重要意义。
如需更详细的流行病学数据或实验室检测方法,可参考医学教育网及检验科相关指南。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鞍中突苯基肉桂酸初级崩溃胆二烯酮对抗作用对羧基二苯甲醇二级审计员法定质量标准负离子共聚国际贸易法假翼状胬肉结队商贩结构共享金莲橙OOO二号脊髓造影照片宽面法兰枯草粪滴虫硫化罐离心调速器煤馏油每一米-库二氏试验农业生产合作社取得的时效删除整列砂心上浮石蜡切片失业补助金调节疲劳外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