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tic
wave
【化】 wave
【医】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经】 gross
a great number of; brine; extra large; fishpond; sea
【法】 mare; ocean; sea
"波罗的海"是汉语中对该海域的专有名词,对应英文"Baltic Sea"。从汉英词典角度解析,该名称由三部分构成:
名称构成 "波罗的"为音译自拉丁语"Mare Balticum"中的"Baltic",《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这种音译方式常见于16世纪欧洲地理名词汉译。词尾"海"明确指代海域属性,符合汉语地理通名规范。
地理特征 该海域位于北欧,被瑞典、芬兰、俄罗斯等九国环绕,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咸水海域。据《大英百科全书》记载,其盐度仅为普通海水1/5,这种特殊水文环境源于大量淡水河流注入和有限的海洋交换。
词源考据 "Baltic"词根可追溯至原始印欧语"*bhel",意为"白色",可能指代沿岸的琥珀或白色沙滩。《牛津英语词源词典》证实该词最早出现于11世纪日耳曼语系,用于描述东北欧地区。
多语对应 在主要语言中的对应形式保持高度一致性:德语"Ostsee"(东海)、俄语"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瑞典语"Östersjön"。这种跨语言稳定性被《世界地名翻译大辞典》列为典型范例。
国际组织关联 该海域管理涉及"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委员会"(BIMCO)等机构,中国自2004年成为观察员国。相关国际条约中文版本均采用"波罗的海"作为标准译名,可见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数据库。
“波罗的海”(Baltic Sea)这一名称的解释可从地理特征、语言来源及自然属性等多个角度展开:
名称来源与语言差异
该名称源于从波兰什切青到雷维尔的“波罗的山脉”。不同语言中对它的称呼各异:德语称“Ostsee”(东海)、瑞典语为“Östersjön”、俄语为“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而爱沙尼亚语则称“Läänemeri”(西海)。
地理特征
波罗的海是位于北欧的陆间海,介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与欧洲大陆之间,北纬53°至66°,东经10°至30°。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55米,最深处达459米(哥特兰沟)。周围被瑞典、丹麦、德国、波兰等9国环绕,通过海峡与北海、大西洋相连。
盐度最低的成因
作为全球盐度最低的海域(平均7-8‰,波的尼亚湾仅2‰),主要原因包括:
生态与经济意义
因盐度低且水温寒冷,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鲱、鳕等鱼类资源具有捕捞价值。同时,它是北欧重要航运通道,沿岸有圣彼得堡、哥本哈根等主要港口。
波罗的海不仅是地理分界标志,其低盐特性也反映了独特的水文条件。名称的多元语言表达体现了不同文化对海域的认知差异。
巴波瓶架白色念珠菌白讯号不法利润不良作用催化脱水作用定型分段分生狍子的富兰克林干胶片工字型航行硷检查人员碱性橡胶举起乱真计数抢先调度潜入者全同步机三价砷的神经胺史帝田铁输出业酸清蛋白条件符号调整国民经济图形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