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alcali; alkali; base; lid
"硷"(jiǎn)是汉语中对"碱"的异体字写法,在现代化学语境中特指具有特定性质的化合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定义,该字对应的英文为"alkali",指在水溶液中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其溶液呈苦味、滑腻感且pH值大于7。
从化学结构看,硷类物质主要包含两种类型:
工业应用中,强碱(如氢氧化钠)常用于肥皂制造和石油精炼,而弱碱(如碳酸氢钠)则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和医药领域。《牛津汉英词典》第三版特别指出,该词在纺织工业中用于纤维处理,在农业中用于土壤酸碱度调节。
现代分析化学通过pH试纸检测碱性强度,当pH值在7.1-14区间即判定为碱性物质。这一检测方法已被收录于《化学术语国家标准》(GB/T 14666-2023)。
“硷”是“碱”的异体字,读音为jiǎn,属于汉字中的石部,总笔画12画。其核心含义与化学中的“碱”相通,指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物质,具体可从以下角度理解:
基本释义
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鹵也”,即盐卤(含盐分的天然液体或固体)。现代化学中,“碱”指在水溶液中电离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化合物,如氢氧化钠(NaOH)。
字形演变
该字繁体写作“礆”,另有异体字“鹼”“鹻”,均以“卤”或“盐”为部首,体现与盐类物质的关联。简体“硷”则从“石”部,可能与某些碱性矿物(如碳酸钠)的矿石形态相关。
使用提示
现代标准汉语中,“碱”为规范用字,“硷”多见于方言或历史文献。若涉及化学术语或正式文本,建议优先使用“碱”。
如需进一步了解化学性质或具体化合物,可补充说明应用场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