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tic
wave
【化】 wave
【醫】 deflection; flumen; flumina; kymo-; wave
catch birds with a net; collect; display; net; sift; silk
【經】 gross
a great number of; brine; extra large; fishpond; sea
【法】 mare; ocean; sea
"波羅的海"是漢語中對該海域的專有名詞,對應英文"Baltic Sea"。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該名稱由三部分構成:
名稱構成 "波羅的"為音譯自拉丁語"Mare Balticum"中的"Baltic",《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指出這種音譯方式常見于16世紀歐洲地理名詞漢譯。詞尾"海"明确指代海域屬性,符合漢語地理通名規範。
地理特征 該海域位于北歐,被瑞典、芬蘭、俄羅斯等九國環繞,是世界上最大的半鹹水海域。據《大英百科全書》記載,其鹽度僅為普通海水1/5,這種特殊水文環境源于大量淡水河流注入和有限的海洋交換。
詞源考據 "Baltic"詞根可追溯至原始印歐語"*bhel",意為"白色",可能指代沿岸的琥珀或白色沙灘。《牛津英語詞源詞典》證實該詞最早出現于11世紀日耳曼語系,用于描述東北歐地區。
多語對應 在主要語言中的對應形式保持高度一緻性:德語"Ostsee"(東海)、俄語"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瑞典語"Östersjön"。這種跨語言穩定性被《世界地名翻譯大辭典》列為典型範例。
國際組織關聯 該海域管理涉及"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委員會"(BIMCO)等機構,中國自2004年成為觀察員國。相關國際條約中文版本均采用"波羅的海"作為标準譯名,可見于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數據庫。
“波羅的海”(Baltic Sea)這一名稱的解釋可從地理特征、語言來源及自然屬性等多個角度展開:
名稱來源與語言差異
該名稱源于從波蘭什切青到雷維爾的“波羅的山脈”。不同語言中對它的稱呼各異:德語稱“Ostsee”(東海)、瑞典語為“Östersjön”、俄語為“Балтийское море”,而愛沙尼亞語則稱“Läänemeri”(西海)。
地理特征
波羅的海是位于北歐的陸間海,介于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歐洲大陸之間,北緯53°至66°,東經10°至30°。面積約42萬平方公裡,平均深度55米,最深處達459米(哥特蘭溝)。周圍被瑞典、丹麥、德國、波蘭等9國環繞,通過海峽與北海、大西洋相連。
鹽度最低的成因
作為全球鹽度最低的海域(平均7-8‰,波的尼亞灣僅2‰),主要原因包括:
生态與經濟意義
因鹽度低且水溫寒冷,生物種類相對較少,但鲱、鳕等魚類資源具有捕撈價值。同時,它是北歐重要航運通道,沿岸有聖彼得堡、哥本哈根等主要港口。
波羅的海不僅是地理分界标志,其低鹽特性也反映了獨特的水文條件。名稱的多元語言表達體現了不同文化對海域的認知差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