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民(难民 / nànmín / refugee)的汉英词典定义及权威解析如下:
核心定义
汉语“难民”指因战争、迫害或自然灾害被迫离开原居住地,跨越国境寻求庇护的人群。英语对应词“refugee”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中定义为:"a person forced to leave their country due to persecution, war, or violence, and unable to return safely"(因迫害、战争或暴力被迫离开本国且无法安全返回的人)。联合国《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1951年)进一步明确,难民身份需基于“有正当理由畏惧迫害”的客观事实(来源:联合国难民署文件)。
法律与分类依据
根据《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refugee”区别于“asylum seeker”(寻求庇护者),需通过法律程序认定其符合国际保护条件。联合国难民署(UNHCR)将难民分为战争难民、政治难民及环境难民三类,其中环境难民的定义目前仍在国际法争议中(来源:UNHCR全球趋势报告)。
权利与义务
难民享有《世界人权宣言》第14条规定的“寻求和享受庇护的权利”,但需遵守庇护国的法律。例如,中国1982年《宪法》第32条明确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合法权益(来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法律库)。
当代数据与挑战
截至2024年,全球难民总数超3600万人,主要来自叙利亚、阿富汗等冲突地区(来源:UNHCR年度统计报告)。语言对比显示,汉语“难民”隐含“受难”的被动性,而英语“refugee”更强调“寻求庇护”的主动性,反映文化认知差异(来源:《现代汉英对比语言学》学术研究)。
难民是指因天灾、战争、迫害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无法获得原籍国保护的特殊群体。以下是综合定义与分类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定义
广义概念
指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或人为灾难(如战争、冲突)导致生活无着、流离失所的人群。
国际法严格定义
根据联合国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及1967年《难民议定书》,难民需满足以下条件:
二、主要分类
难民类型常交叉重叠,常见类别包括:
三、特征与挑战
难民群体具有无助性、流动性、被动性等特征,常面临以下问题:
补充说明
截至2024年,全球难民数量已超1.1亿(联合国难民署数据)。国际社会通过《全球难民契约》等机制协调援助,但资源分配与接收国政策差异仍是主要矛盾。
表面吸收器别无选择材料收入报告程序控制图的圈数胆汁尿的稻瘟霉素等温退火分子加成化合物鼓风淬火锅炉加煤设备回流的检查漏失检修阶框架警察条例计时电位分析法极小的可能性抗可用的拉紧带轮逆同态排队延迟热力学酸度认可的润滑剂SCD失谐特劳伯氏曲线提单批注推定已获未收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