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nominal yield
in name; name; nominal
crop; output; turnout; yield
【化】 output; producing capacity; throughput; yield
【经】 output; outstandings stock; producing capacity; production
名义产量(Nominal Output)指在特定统计周期内,企业或经济体基于理论产能、设计标准或计划目标所申报的预期产量值。该概念强调在理想条件下的理论产出水平,而非实际生产结果。其英文对应术语为Nominal Output 或Notional Production,常见于经济学、生产统计和产能规划领域。
理论性与预期性
名义产量反映的是排除设备故障、原料短缺等现实干扰后的最大可能产量。例如,某工厂生产线设计日产能为1000单位,该数值即为名义产量(来源:《现代经济词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215页)。
与实际产量的区别
实际产量(Actual Output)受运营效率、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通常低于名义产量。两者差异(产能利用率)是评估生产效率的关键指标(来源:《牛津经济学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304页)。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名义产量是"基于生产要素理论配置所推导的潜在最大产出值,用于衡量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来源:第2卷,第895页)。中国《统计学术语》国家标准(GB/T 3358-2009)进一步明确其作为"设计产能或计划目标产量"的定位。
“名义产量”是一个复合词,需结合“名义”和“产量”综合理解。根据搜索结果中关于“产量”的定义,结合经济学和生产领域的常见用法,可作以下解释:
名义产量指以当前价格或未经调整因素(如通胀、效率损耗等)计算出的理论生产量值。它通常用于反映生产能力的理论上限或计划目标,而非实际产出结果。
理论性
常基于设备设计能力、理想化条件或固定价格计算,如化工行业中设备的“处理能力”可视为名义产量(参考)。
未调整性
不扣除实际生产中的损耗、故障等因素,例如农业中未考虑自然灾害影响的预期产量。
对比性
常与“实际产量”对应,后者需根据现实条件调整。例如某工厂设计年产量(名义)为100万吨,但实际可能因维护停工仅产出90万吨。
不同行业可能对“名义产量”有细微差异,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例如化工行业可能强调设备处理能力(),而农业可能侧重理想气候下的预期产出。
布署常年出库证书弹抛片等容线断口多英氏家族性蜂窝状脉络膜炎翻转发生炉燃气分布式数据技术工资定律固态闸流体化学分析灰绿曲霉加极性基耶兰德氏钳矩阵处理语言抗神经炎因素卡塞氏神经节老化时间链路连接的终端脉冲上升时间脒基脲配对函数定理启运日期上板声音频投鼠忌器推进轴未发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