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Loffler's flagella staining
吕弗勒氏鞭毛染色法(Löffler's Flagella Staining)是一种用于观察细菌鞭毛结构的特殊显微染色技术,由德国细菌学家弗里德里希·吕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9世纪末改良发展。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但其直径仅约20纳米,普通光学显微镜难以直接观察,需通过染色增加对比度。
该方法的核心原理是通过鞣酸媒染剂与碱性复红染色剂的协同作用,使鞭毛表面沉积金属盐和染料复合物,从而放大鞭毛直径并显色。经典操作步骤包括:① 细菌悬液制备(需培养18-24小时的幼龄菌);② 载玻片预处理(使用蛋白甘油增强附着力);③ 鞣酸媒染(增强染料吸附);④ 碱性复红染色(维持pH 8.0-8.4环境);⑤ 梯度乙醇脱水;⑥ 镜检观察。
该技术在微生物分类鉴定中具有重要价值,如区分大肠杆菌(周生鞭毛)与霍乱弧菌(单端鞭毛)。根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记载,超过60%的革兰氏阴性菌鉴定需依赖鞭毛特征分析。现代临床实验室常结合电子显微镜进行验证,确保检测准确性(来源: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操作时需注意:染色液需现配现用,载玻片清洁度直接影响染色效果,染色时间需严格控制在30-60秒。假阳性结果可能源于细菌鞭毛残留或染色过度沉淀。美国微生物学会建议每批次染色设置已知鞭毛形态的质控菌株(如铜绿假单胞菌)作为参照(来源: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Protocols)。
吕弗勒氏鞭毛染色法(Löffler's flagella staining)是一种用于观察细菌鞭毛的染色技术,其解释如下:
定义与作用
该染色法通过特殊处理使细菌鞭毛增粗并显色,从而能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鞭毛是细菌的运动结构,直径仅0.01-0.02微米,远低于常规显微镜的分辨率极限。
原理
应用与意义
该方法在细菌分类鉴定中至关重要,通过观察鞭毛的分布(如单端、周生)和数量,可区分不同菌种。例如,伤寒沙门氏菌的周生鞭毛可通过此法清晰显示。
技术特点
该技术结合了化学沉淀与染色原理,是微生物形态学研究的基础方法之一。
不定性纯粒铁除锈漆法律补救方法服务收入干扰量度法规则右部后柱黄р剂环形的缓刑判决检查点接地电极结帐试算表忌食减瘦饮食可逆转动六氟铀酸亚硝酰硫苦落地砂轮机贫民院前列腺素溶解淋巴组织的赛克洛托品舌骨囊生产能力指数湿度腐蚀试验双侧两性畸形双位控制铁渣子的维护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