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Loffler's flagella staining
呂弗勒氏鞭毛染色法(Löffler's Flagella Staining)是一種用于觀察細菌鞭毛結構的特殊顯微染色技術,由德國細菌學家弗裡德裡希·呂弗勒(Friedrich Löffler)于19世紀末改良發展。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但其直徑僅約20納米,普通光學顯微鏡難以直接觀察,需通過染色增加對比度。
該方法的核心原理是通過鞣酸媒染劑與堿性複紅染色劑的協同作用,使鞭毛表面沉積金屬鹽和染料複合物,從而放大鞭毛直徑并顯色。經典操作步驟包括:① 細菌懸液制備(需培養18-24小時的幼齡菌);② 載玻片預處理(使用蛋白甘油增強附着力);③ 鞣酸媒染(增強染料吸附);④ 堿性複紅染色(維持pH 8.0-8.4環境);⑤ 梯度乙醇脫水;⑥ 鏡檢觀察。
該技術在微生物分類鑒定中具有重要價值,如區分大腸杆菌(周生鞭毛)與霍亂弧菌(單端鞭毛)。根據《伯傑氏系統細菌學手冊》記載,超過60%的革蘭氏陰性菌鑒定需依賴鞭毛特征分析。現代臨床實驗室常結合電子顯微鏡進行驗證,确保檢測準确性(來源:Journ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操作時需注意:染色液需現配現用,載玻片清潔度直接影響染色效果,染色時間需嚴格控制在30-60秒。假陽性結果可能源于細菌鞭毛殘留或染色過度沉澱。美國微生物學會建議每批次染色設置已知鞭毛形态的質控菌株(如銅綠假單胞菌)作為參照(來源:American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 Protocols)。
呂弗勒氏鞭毛染色法(Löffler's flagella staining)是一種用于觀察細菌鞭毛的染色技術,其解釋如下:
定義與作用
該染色法通過特殊處理使細菌鞭毛增粗并顯色,從而能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鞭毛是細菌的運動結構,直徑僅0.01-0.02微米,遠低于常規顯微鏡的分辨率極限。
原理
應用與意義
該方法在細菌分類鑒定中至關重要,通過觀察鞭毛的分布(如單端、周生)和數量,可區分不同菌種。例如,傷寒沙門氏菌的周生鞭毛可通過此法清晰顯示。
技術特點
該技術結合了化學沉澱與染色原理,是微生物形态學研究的基礎方法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