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tamarind; Tamarindus indica L.
罗晃子(Luó Huǎng Zǐ)是传统中医药及植物学领域的重要名词,其汉英对应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中文名称与英文对应 在《中华汉英大词典》中,罗晃子被译为"Tamarindus indica seed",指向其植物来源为豆科植物酸豆的种子。该名称同时关联其拉丁学名,体现专业术语的规范性。
2. 植物学特征 据《中国植物志》记载,罗晃子为常绿乔木果实,果壳坚硬呈褐色,种子扁圆具特殊纹理。其成熟果实经炮制后入药,对应英文描述为"processed seed of tamarind"(《中药大辞典》第二版)。
3. 药用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明其性味甘酸、归脾胃经,英文标注为"sweet-sour in taste, acting on spleen and stomach meridians"。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其含酒石酸、柠檬酸等活性成分(《药用植物化学》2019版)。
4. 文化关联 《岭南杂记》等古籍记载其别名"罗望子",在华南地区既是药材又是食材,对应英文文化翻译常作"Asian medicinal-edible seed",体现中医药食同源理念(《中医文化关键词》英汉对照版)。
罗晃子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其含义及特征在不同文献中存在争议,需结合权威资料进行综合解释:
罗晃子又称九层皮,因外皮多层而得名。历史上常被误认为与豆科酸角(酸豆、罗望子)同源,但据权威考证,其正品应为梧桐科苹婆属植物苹婆的果实()。常见别名包括酸梅、九层皮等。
原产热带非洲,现广泛分布于印度、缅甸等地。中国引种区域包括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南方省份()。
传统医学记载其性温,可养肝胆、明目退翳、止渴降火,主治反胃吐食、虫积腹痛等症()。用法如以7枚果实煅烧后酒调服,治呕吐()。
早期文献常将罗晃子与豆科酸角混淆。现代研究明确:酸角(Tamarindus indica)属于豆科,而罗晃子应指梧桐科苹婆,建议避免混用别名()。
提示:若需药用或食用,建议根据现代植物分类确认具体物种,避免混淆。更多形态细节可参考栽培技术文献()。
埃舍利希氏试验百合花白细胞分类法勃氏硬度捕鲸者不忠诚分子肠粘膜炎电磁离合器丁间二醇躲藏起来独占鳌头饿非道尔顿式化合物汉字磺酸铵接触腐蚀颈外静脉急性疱疹性口炎抗氧剂可变排量泵可变易的累加值逻辑元件旅行推销员氯化钙钾石逆羟醛缩合农业微生物学欧文氏法双偶图调试优化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