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 opourability
mould; moulding; typecast
【化】 cast molding; cast moulding; casting
"浇铸性"是材料科学与铸造工程领域的重要概念,其核心含义指材料在熔融状态下注入模具并形成完整铸件的能力。根据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发布的《铸造术语标准》(GB/T 5611-2017),该术语对应的英文翻译为"castability",包含以下三个维度特性:
流动成型特性:熔融金属在型腔内的充型能力,主要受粘度、表面张力及过热温度影响。参考《材料科学与工程手册》第15章铸造工艺,铝硅合金在720℃时具有最优流动长度(约650mm)。
凝固收缩特性:金属从液态到固态的体积变化率,灰铸铁的线收缩率约1.0%,而铸钢可达2.5%。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STM B917标准对此有详细测试方法规定。
缺陷控制能力:包括气孔率(porosity)和冷隔(cold shut)等缺陷的抑制能力。日本铸造工学会数据显示,球墨铸铁的浇铸性指数比普通灰铸铁高30%。
国际铸造技术委员会(ICTC)在2023年技术白皮书中强调,现代铸造工艺已将浇铸性细化为量化指标:$Q = frac{rho cdot v}{mu}$(其中ρ为密度,v为流速,μ为粘度),该公式被纳入ISO 16973:2024国际标准。
“浇铸性”指金属或合金材料在浇铸过程中表现出的工艺特性,主要涉及材料在熔融状态下的流动性、凝固收缩性以及形成合格铸件的能力。这一性能直接影响铸造效率和成品质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流动性
熔融金属填充铸型的能力,流动性差的材料易产生冷隔或浇不足缺陷。例如,钢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会影响其流动特性。
凝固收缩性
材料从液态到固态的体积收缩率,过大的收缩可能导致缩孔或裂纹。例如,铸造铝合金时需控制冷却速度以减少收缩缺陷。
气体与杂质含量
熔体中的气体和夹杂物会降低浇铸性,需通过精炼工艺(如钢水炉外处理)改善材料纯净度。
温度适应性
最佳浇铸温度需平衡流动性与凝固时间。例如,钢包内钢水的温度选择需确保浇铸过程连续稳定。
应用意义:优化浇铸性能可提升铸件成品率,如在钢铁工业中,通过调整熔炼工艺和温度参数,改善钢水的可浇铸性,减少缺陷产生。
如需深入研究,可参考冶金学相关文献或工业铸造标准。
电位阶跃法地段号码弗雷德里克氏实验扶助工作系统工人恤养保险国富论后外侧的换热板片街头恶棍局限性粘液水肿聚亚烃化硫抗酸的髁道可信度流产胎马耳氏公式魔法师拟相等女作家屏蔽型离心机腔静脉系膜球结合的另一写法燃烧质量指数人工增压麝香鼠皮尸体指纹捺印手提式终端水凝灰浆头侧直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