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Spirillum cholerae
cholera
【医】 cholera
【医】 spirilla
霍乱螺菌(学名:Vibrio cholerae)是引起霍乱(cholera)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在汉英对照医学文献中常译为"cholera vibrio"或"comma bacillus"。该菌属于弧菌科(Vibrionaceae),因菌体弯曲呈逗点状得名。
生物学特性
霍乱弧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碱性蛋白胨水中增殖迅速。其致病性主要取决于毒力因子,包括霍乱毒素(CT)、毒素共调菌毛(TCP)等。根据O抗原差异可分为200多个血清群,其中O1和O139血清群具有引发大流行的能力。
致病机制
菌体通过鞭毛穿透肠黏膜后,分泌霍乱毒素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导致肠上皮细胞氯离子分泌亢进。这种离子失衡使患者每小时失水量可达1升,典型症状为"米泔水样"腹泻。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仍有130-400万霍乱病例。
历史溯源
该菌最早由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于1883年在埃及分离确认。1961年始于印尼的第七次霍乱大流行,由埃尔托生物型引发,持续至今已扩散至140余国。现代基因组研究证实,毒性菌株携带CTXφ噬菌体基因。
防控措施
口服补液盐(ORS)可将死亡率降至1%以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使用Dukoral等口服疫苗,在流行区保护率达85%。水源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仍是阻断传播的关键,煮沸法可有效灭活水中弧菌。
“霍乱螺菌”这一名称可能存在表述误差,正确的术语应为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以下是详细解释:
霍乱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弧菌属,呈短小弯曲的弧形或逗点状,具有单鞭毛结构。它并非真菌或螺菌,而是细菌的一种。
霍乱弧菌是引起霍乱的病原体,属于甲类传染病(我国法定最高级别)。其致病机制主要通过分泌肠毒素,导致患者出现:
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尤其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苍蝇、蟑螂等媒介也可能间接传播。
“霍乱螺菌”可能是对“霍乱弧菌”的误称。该菌属于细菌中的弧菌属,形态呈弧形而非螺旋形,是霍乱这一烈性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若需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或流行病学,可参考高权威性来源如(重庆市卫健委)或(潜江市人民政府)的官方说明。
安全返航点按位串行处理背风处备用元件吡咯戊酮并置规则差异转变器胆囊切除术定量斗二产的非难盖仑氏蜡膏感应加热等离子法高速双人座汽车隔离扩散贯穿检查夹接积极义务净保留额条款精虫头粒蛋白可变间接费用蓝玉冷冻温度每季收入免息韧带性关节强硬人造黄油视束外侧根事务工作未完成数据格式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