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keynesian school of economics
凯恩斯经济学派(Keynesian Economics School)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宏观经济理论之一,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1936年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创立。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市场经济中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和经济衰退,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干预以稳定经济。
有效需求原理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包括消费和投资需求)不足。当总需求低于经济潜力时,企业减产导致失业,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理论颠覆了古典经济学“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政府干预的必要性
主张在经济下行期,政府应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等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需求;在通胀时期则反向操作。货币政策方面,强调通过调节利率影响投资,但指出流动性陷阱可能削弱其效果。
乘数效应机制
政府支出增加会通过连锁反应放大对总需求的拉动效果。例如,基建投资不仅直接创造就业,还会带动相关产业消费,形成 $k = frac{1}{1 - MPC}$ 的乘数公式(MPC为边际消费倾向)。
凯恩斯理论重塑了现代宏观经济学框架,为二战后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制度和宏观调控体系提供理论基础。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及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深化,均直接受其思想影响。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过减税法案刺激经济,被视为凯恩斯主义的成功实践。
20世纪80年代后,新凯恩斯学派(New Keynesian Economics)融合微观基础,提出价格粘性、菜单成本等模型,解释市场失灵机制。2008年金融危机中,多国推出的财政刺激方案(如美国7870亿美元《复苏法案》)再次验证其政策有效性。当前主流宏观模型(如DSGE)仍保留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分析框架。
权威参考资料:
凯恩斯经济学派(Keynesian School)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创立的重要经济理论体系,其核心思想主张通过政府干预调节总需求以应对经济波动。以下是详细解释:
有效需求决定论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和失业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若总需求不足,会导致生产过剩和失业。
否定市场自动均衡
与新古典经济学的“萨伊法则”相反,凯恩斯学派认为价格和利率的自动调整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经济中不存在强大的自动机制使生产和就业趋向完全就业。
扩张性经济政策
主张政府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如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赤字财政等手段刺激需求,同时运用货币政策(降息、增加货币供应)促进投资和消费。
短期需求管理
强调短期内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应对经济波动,而非依赖长期市场自我调节。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部门需求不足。
维度 | 凯恩斯学派 | 新古典经济学 |
---|---|---|
市场调节 | 政府需干预需求不足 | 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均衡 |
分析框架 | 宏观总量分析 | 微观个体行为分析 |
政策取向 | 主动需求管理 | 自由放任 |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经济学教材或凯恩斯原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阿贝尔闭式试验器艾克累希默氏澄清剂保税货餐桌磁自旋蛋黄单谓词等候丁二酰氨放射性落尘防酸的副还原硷关税缓冲接口开关间三联苯焦硼酸钡甲状旁腺肿结疤己基·苯基甲醇精神性敏感肌头空白节省符磷脂酰丝氨酸马-戴二氏电池美洲发展银行球形轴承全混收货部门费用书桌上的研究工作外国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