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keynesian school of economics
凱恩斯經濟學派(Keynesian Economics School)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宏觀經濟理論之一,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在其1936年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中創立。該學派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市場經濟中有效需求不足會導緻非自願失業和經濟衰退,主張政府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進行幹預以穩定經濟。
有效需求原理
凱恩斯認為,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是有效需求(包括消費和投資需求)不足。當總需求低于經濟潛力時,企業減産導緻失業,形成惡性循環。這一理論颠覆了古典經濟學“供給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政府幹預的必要性
主張在經濟下行期,政府應通過增加公共支出、減稅等擴張性財政政策刺激需求;在通脹時期則反向操作。貨币政策方面,強調通過調節利率影響投資,但指出流動性陷阱可能削弱其效果。
乘數效應機制
政府支出增加會通過連鎖反應放大對總需求的拉動效果。例如,基建投資不僅直接創造就業,還會帶動相關産業消費,形成 $k = frac{1}{1 - MPC}$ 的乘數公式(MPC為邊際消費傾向)。
凱恩斯理論重塑了現代宏觀經濟學框架,為二戰後西方國家建立福利制度和宏觀調控體系提供理論基礎。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确立的國際貨币體系,以及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深化,均直接受其思想影響。20世紀60年代,肯尼迪政府通過減稅法案刺激經濟,被視為凱恩斯主義的成功實踐。
20世紀80年代後,新凱恩斯學派(New Keynesian Economics)融合微觀基礎,提出價格粘性、菜單成本等模型,解釋市場失靈機制。2008年金融危機中,多國推出的財政刺激方案(如美國7870億美元《複蘇法案》)再次驗證其政策有效性。當前主流宏觀模型(如DSGE)仍保留凱恩斯主義的核心分析框架。
權威參考資料:
凱恩斯經濟學派(Keynesian School)是20世紀30年代由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創立的重要經濟理論體系,其核心思想主張通過政府幹預調節總需求以應對經濟波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有效需求決定論
凱恩斯認為,經濟衰退和失業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指總供給價格與總需求價格達到均衡時的社會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若總需求不足,會導緻生産過剩和失業。
否定市場自動均衡
與新古典經濟學的“薩伊法則”相反,凱恩斯學派認為價格和利率的自動調整無法實現充分就業。經濟中不存在強大的自動機制使生産和就業趨向完全就業。
擴張性經濟政策
主張政府通過擴大財政支出(如基礎設施建設)、實行赤字財政等手段刺激需求,同時運用貨币政策(降息、增加貨币供應)促進投資和消費。
短期需求管理
強調短期内通過調節總需求來應對經濟波動,而非依賴長期市場自我調節。例如在經濟蕭條時增加政府投資以彌補私人部門需求不足。
維度 | 凱恩斯學派 | 新古典經濟學 |
---|---|---|
市場調節 | 政府需幹預需求不足 | 市場自動調節實現均衡 |
分析框架 | 宏觀總量分析 | 微觀個體行為分析 |
政策取向 | 主動需求管理 | 自由放任 |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經濟學教材或凱恩斯原著《就業、利息和貨币通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