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羰基化合物英文解释翻译、金属羰基化合物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化】 metal carbonyl; metal carbonyls
分词翻译:
金属的英语翻译:
metal
【化】 metal
【医】 metal
【经】 metal
羰基化合物的英语翻译:
【化】 oxo-compound
专业解析
金属羰基化合物(Metal Carbonyl Compounds)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金属化合物,其核心特征是由过渡金属原子或离子与一氧化碳(CO)分子作为配体通过配位键结合而成。在汉英词典中,其对应的英文术语即为“Metal Carbonyl Compounds”或常简称为“Metal Carbonyls”。
详细解释如下:
-
基本定义与结构特征:
金属羰基化合物是指含有金属-碳键(M-C),且碳原子来自一氧化碳配体(-C≡O 或 -CO)的化合物。其通式可表示为 Mₓ(CO)ᵧ,其中 M 代表中心金属原子(通常是低氧化态的过渡金属,如 Fe(0), Ni(0), Cr(0), Mo(0), W(0) 等),CO 是一氧化碳配体。结构上,CO 通过其碳原子与金属原子配位,形成端基配位(M-C≡O)或桥基配位(M-CO-M)。
-
成键本质(反馈π键理论):
金属羰基化合物稳定性的关键在于独特的成键方式,即反馈π键(Back-Bonding)。该理论指出:
- σ 配位: CO 分子中碳原子上孤对电子(位于 HOMO,即最高占据分子轨道)捐赠到金属的空 d 轨道(或杂化轨道),形成 σ 配键。
- π 反馈: 金属充满电子的 d 轨道(或杂化轨道)将其电子反馈到 CO 的 π* 反键轨道(LUMO,即最低未占分子轨道),形成 π 反馈键。
这种协同的 σ 捐赠-π 反馈作用不仅加强了 M-CO 键,也削弱了 C≡O 键(导致其红外伸缩振动频率 ν(CO) 低于自由 CO 的 2143 cm⁻¹),是金属羰基化合物稳定存在的基础。
-
主要类型与实例:
- 单核羰基化合物: 含有一个金属原子。遵循十八电子规则(18-Electron Rule),即中心金属的价电子数加上配体提供的电子数总和为 18。例如:
- Ni(CO)₄(四羰基合镍):Ni(0) 有 10 个价电子,4 个 CO 各提供 2 个电子,共 18 电子。
- Fe(CO)₅(五羰基合铁):Fe(0) 有 8 个价电子,5 个 CO 提供 10 个电子,共 18 电子。
- 多核羰基化合物: 含有两个或更多金属原子,金属原子间通常存在金属-金属键(M-M键),CO 可以是端基或桥基(μ₂-CO)。例如:
- Mn₂(CO)₁₀(十羰基合二锰):两个 Mn(CO)₅ 单元通过 Mn-Mn 键连接。
- Fe₂(CO)₉(九羰基合二铁):含桥基 CO。
- Fe₃(CO)₁₂(十二羰基合三铁):三角形簇合物。
- Co₄(CO)₁₂(十二羰基合四钴):四面体簇合物。
-
典型性质与应用:
- 物理性质: 多为挥发性液体(如 Ni(CO)₄, Fe(CO)₅)或固体(如 Cr(CO)₆, W(CO)₆),常有毒。
- 化学性质: 具有还原性,可发生配体取代反应(如被膦、胺、烯烃等取代),氧化加成反应,以及作为有机合成(如羰基化反应、Reppe 化学)和均相催化(如氢甲酰化反应)的重要前驱体或催化剂。
- 表征: 红外光谱(IR)是鉴定金属羰基化合物最有力的工具,通过观察 ν(CO) 吸收峰的位置和数量可以推断结构信息(端基 CO 通常在 2100-2000 cm⁻¹,桥基 CO 在 1900-1800 cm⁻¹)。
权威参考来源:
- 《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 系统阐述了金属羰基化合物的定义、结构、成键理论、性质及代表性化合物。
- 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 提供了“carbonyl compound (in inorganic chemistry)”的权威定义和术语规范。
- 《Advanced Inorganic Chemistry》(F. A. Cotton, G. Wilkinson, et al.) - 经典教材,深入探讨了金属羰基化合物(特别是多核羰基簇合物)的结构、成键和反应性。
- 《Comprehensive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 权威专著,详细涵盖了金属羰基化合物在内的各类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结构、性质及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金属羰基化合物是指由过渡金属元素与一氧化碳(CO)中性分子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的配合物,属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重要类别。以下是其核心特点及扩展解释:
1.基本定义与组成
- 组成元素:中心原子为过渡金属(如镍、铁、钴等),通常处于低氧化态、零氧化态或负氧化态。
- 配体:CO分子作为中性配体,通过碳原子与金属形成配位键,通式为Mₓ(CO)ᵧ(如Ni(CO)₄、Fe(CO)₅)。
2.结构与成键特点
- 配位方式:CO以端基或桥基形式配位,桥基CO可连接多个金属原子,影响空间构型(如Fe₂(CO)₉中的桥键结构)。
- 电子结构:金属提供空轨道接受CO的孤对电子,同时CO的反键π*轨道接受金属的d电子(即反馈π键),形成稳定配位。
3.典型性质
- 物理状态:多为挥发性液体或固体(如Ni(CO)₄为无色液体,熔点-25℃)。
- 化学性质:受热易分解为金属和CO,可通过还原金属与CO直接合成(如Ni + 4CO → Ni(CO)₄)。
4.应用领域
- 工业催化: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如费托合成、氢甲酰化反应)。
- 材料制备:通过热分解制备高纯度金属或纳米材料。
5.历史与发现
- 首个发现的金属羰基化合物是Ni(CO)₄(1890年由Mond合成),其绿色燃烧火焰和可逆分解特性推动了后续研究。
这类化合物兼具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其独特的成键机制与反应性在配位化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安非尼酮巴拿马巴波亚巴瑞苏尔脱蜡法不巧的彩色信号振荡器胆汁内异质分泌多序列系统仿制非线性微分方程蜂房线圈分析与综合服务可信任性高弹形变海盗旗黑玉色的环状黄癣茴三硫将来生效的使用权节制器浸沥剂科威特宽度调整扩充助记符连续传输立式动力机神志阈受害外籍人调度子程序通用分时系统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