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fusarin
【医】 falces; falx
bacterium; fungus; mushroom
【医】 bacterio-
element; native; plain; usually; white
【建】 chart
镰菌素(Fusarin)是由镰刀菌属(Fusarium)真菌代谢产生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属于聚酮类化合物家族。其化学结构包含长链不饱和羧酸和共轭双键系统,典型分子式为C₂₃H₂₄O₆。该物质最早于1980年代从感染玉米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中分离鉴定,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和致癌性。
在农业领域,镰菌素常作为谷物霉变的生物标记物。中国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指出,玉米、小麦等作物在湿热储存条件下易受镰刀菌污染并产生镰菌素,建议将谷物含水量控制在14%以下以抑制毒素生成。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布的真菌毒素指南中明确,镰菌素C(Fusarin C)可通过干扰DNA修复机制诱发细胞突变,动物实验显示其与消化道肿瘤存在剂量相关性。
《食品毒理学学报》2023年刊载的研究表明,镰菌素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约36-48小时,主要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系代谢为具有更强反应活性的环氧化物中间体。目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尚未对镰菌素进行正式致癌等级分类,但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已将其纳入优先监测的食品污染物清单。
镰菌素(Fusarin)是真菌(尤其是镰刀菌属Fusarium)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其名称来源于拉丁属名“Fusarium”。以下是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与英文对应
镰菌素的英文名为“fusarin”,是镰刀菌产生的一类化合物统称。目前已知至少存在多种亚型,如镰菌素C(fusarin C),其CAS号为79748-81-5。
化学结构与特性
以镰菌素C为例,其化学式为$$
text{C}{22}text{H}{27}text{NO}_7
$$,具有复杂的多烯酮结构,包含多个不饱和双键(如2E,3E,5E,7E,9E构型)和羟基、乙基等官能团。
生物活性与毒性
镰菌素C等亚型被研究证实具有潜在的基因毒性,可能与致癌性相关(需注意:具体毒性数据需参考最新文献)。此外,镰刀菌产生的此类化合物常污染农作物,如玉米等谷物。
研究意义
镰菌素作为真菌毒素模型,常用于食品安全的毒理学研究,其化学结构也为天然产物合成提供参考。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亚型或毒理机制,建议查阅权威毒理学数据库(如TOXNET)或最新研究论文。
博赫达勒克氏假神经节不适合的次甲基枸橼酰水杨酸大孢子发癣菌达累斯萨拉姆沙门氏菌骶内脏神经二五混合进制数表示法沸腾翻出高硅氧玻璃W广告宣传费管理博弈冠醚检查点程序开启过度可焊接的结构钢口状物临界高压率位准母质尼鸢尾黄素乳脒神经束双手诊察水鸭睡乙酰胺特写跳踢法听度级图象重构蛙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