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ch at a straw
drag for; fish for; gain
help
haulm; straw
"捞救命稻草"是汉语中常用的比喻性表达,其核心含义指人在危急或绝境中,试图抓住任何可能带来希望的事物,即便这种努力实际效用微乎其微。该短语由两个动作构成:"捞"强调急切抓取的动作,"救命稻草"则借稻草纤细易断的特性,隐喻不可靠的临时依托。
在汉英词典中,该表达的权威对应译法为:
其使用场景多具备三个特征:
例如在商业语境中:
"这家初创公司在资金链断裂前疯狂申请小额贷款,不过是在捞救命稻草。"
英语对应表达"grasp at straws"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著作,而中文版本通过"捞"字强化了主动寻求的动作意象。值得注意的是,牛津英语词典(OED)特别标注该短语多用于否定结构,如"not leave someone grasping at straws"(不使某人陷入抓救命稻草的境地)。
“捞救命稻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短语,结合了“救命稻草”和“捞稻草”的双重含义,通常用于描述人在绝境中试图抓住微小的、甚至无效的希望。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来源
源于溺水者试图抓住漂浮的稻草求生,但稻草本身无法承载重量,仅反映人在危急时的本能反应。这一意象最早可追溯至18世纪美国谚语“A drowning man will catch at a straw”。
比喻义
词语 | 区别 | 例句 |
---|---|---|
病急乱投医 | 强调慌乱中盲目行动 | 他轻信偏方,简直是病急乱投医。 |
垂死挣扎 | 侧重失败前的最后抵抗 | 敌军溃败前的反扑只是垂死挣扎。 |
孤注一掷 | 强调押上全部资源,未必贬义 | 他孤注一掷投资新能源,最终成功。 |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演变,可参考文学著作《活着》或语言学词典。
巴腊尼氏指向试验报废界限本利安全打孔卡片栏登等幅振荡多处理机堆栈指示字非调谐天线敷管长度感受伤害的共同海损分担的索赔权归天过载信号灯交互催化即刻的基思氏低离子饮食旧皮质己烯酮莱-霍二氏手术蜡样质雷济厄斯氏内侧嗅回美称内环境稳定性反应双邻苯二甲酸二酯竖领的术语规范化数字—交流转换器调谐射频变压器同素异性的涂层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