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blue ribbon
anil; blue; blueness
【医】 blue; cyan-; cyano-; kyano-; Polygonum tinctorium Lour.
蓝绶是中国古代官制体系中的一种身份标识物,字面含义为“蓝色丝质绶带”。其英文对应翻译可表述为“blue silk ribbon”或“official blue sash”,特指官员佩戴的蓝色印纽丝带,代表特定的官职品级。据《后汉书·舆服志》记载,汉代官员根据秩禄等级佩戴不同颜色的绶带,其中蓝色绶带多与中下级官吏相关联,例如秩比千石的官员可能使用“蓝地素纹”绶饰。
在礼制文化层面,蓝绶不仅作为服饰配件存在,更是官僚等级制度的物化体现。唐代典章《通典·职官》中明确将绶色与九品官阶对应,蓝色多用于五至七品官员,配银鱼袋作为身份凭证。这种颜色象征体系被宋代《舆服志》沿袭,直至明清时期官服制度变革后才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蓝绶”属于偏正复合词,核心语义聚焦于“绶”的礼制功能,而“蓝”作为限定成分承担色彩区分作用。该词汇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收录为历史专有名词,标注其语用范围限定于古代职官语境,现代汉语中仅存于历史文献与文学创作中的复古表达。
“蓝绶”是古代官员身份标识的象征,具体解释如下:
蓝绶指系在官印上的蓝色丝带,用于区分官吏等级。根据和,古代通过丝带颜色标识官员身份,蓝色代表等级较低的官吏。
等级象征
蓝色绶带多见于唐代至宋代,通常授予新晋或地方官员。如五代诗人齐己在《送司空学士》中写道:“蓝绶乍称新学士”,描述新任学士佩戴蓝绶的情景。
文学意象
宋代苏舜钦诗句“蓝绶还乡亦可夸”,体现蓝绶官员虽职位不高,但衣锦还乡仍值得称赞,侧面反映古代对基层官吏的认可。
有部分资料(如)将“蓝绶”解释为称赞官员能力的成语,此说法与其他权威来源矛盾,可能是对“绶”字其他引申义的误用。建议以历史文献和诗词用例为准。
阿格霉素胞壁质饱和磁记录抽气唧筒大杯岛民动脉粥样化形成额棘二流货恶性孕吐非那西托林付款办法复元器脉冲共电制固定式淬砂造模机计算理论君凯库存销售比例指数联机实时处理氯丙嗪面向语法的翻译程序默写赊销店识别音探伤范围弹丝调变百分率为空头商人出借证券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