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实"作为汉语特有词汇,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英文翻译为"pretext"或"handle",指代被他人用作指责或攻击的借口。其语义内涵可从三个维度解析:
一、词源学角度 《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不书,亦不告也。",原指祭祀时置于口中的玉器,后引申为托词载体(《汉语词源演变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二、语义对应关系 《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3版标注其核心义项为"something that can be taken advantage of to criticize or attack",强调该词具有被动性特征,常与"授人以~"搭配使用。英语对应词"pretext"在《牛津英语词典》中明确标注源自古法语"pretexte",特指表面正当化的行为理由。
三、语用差异 比较语言学研究表明(《汉英对比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汉语"口实"多用于书面语境,具有负面语义韵,如"贸易逆差成为对方实施制裁的口实";而英语"pretext"在中性语境中亦可使用,如"The meeting was used as a pretext to review the case"(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6th ed.)。
权威参考资料:
“口实”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借口/话柄
指被他人抓住的把柄或用来推脱责任的理由,常用于负面语境。例如:“他总找口实逃避工作”或“别给他人留口实”。这一用法源自《国语·楚语下》中“使无以寡君为口实”的典故,现代多用于批评推诿行为(、)。
谈话资料
指可供讨论或传播的内容,如:“此事成为众人议论的口实”(、)。
口中食物
最早见于《易经·颐卦》“自求口实”,指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后扩展为“饮食”(、)。
俸禄与粮食
《左传》中“口实”代指官员俸禄,因古代俸禄以米粮计算,故也借指粮食储备(、)。
丧葬习俗
古代入殓时放入死者口中的物品(如玉石、米粒),称为“口实”,属礼仪制度。
可通过权威词典(如)或古籍进一步了解细节。
冰淇淋冷冻机材料入库报告差使某人磁致伸缩延迟线单一国大收肌电变感应器电烘器吊车犯封地授与人封铸用混合料弗鲁罗克斯过程腹内附胎高电解质固体化火炭母假寄生物卵巢冠明晨服用莫耳氏腺内脏解剖论培养学徒制度皮-韦二氏现象葡萄糖琼脂双位调节四度音阶他莫昔芬天然橡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