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烧石(shāo shí)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指将石块加热后用于熨烫或按摩人体特定部位,以达到温经通络、散寒止痛的效果。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核心定义
《汉英综合大辞典》将“烧石”译为"heated stone" 或"thermo-stone therapy",特指通过加热石块(如玄武岩、砭石)施加于体表穴位,利用热力刺激促进气血运行的疗法。
操作原理
据《黄帝内经·素问》记载,烧石属“砭石”疗法分支,通过“温熨之法”驱散寒湿邪气(《中国中医药典藏》)。现代研究认为其热辐射可扩张毛细血管,加速局部代谢(《中医外治技术规范》)。
适应症范围
古籍记载
唐代《外台秘要》详述烧石用法:“取鹅卵石煅赤,裹布熨脊背”,此法后演变为“热熨疗法”(《中医技术史纲》)。
标准化术语
世界卫生组织(WHO)传统医学术语标准(ICD-11)收录"Stone Heating Therapy"(编码 SD70.3),定义为“使用加热矿物石的热传导疗法”。
实验验证
中国中医科学院实验显示,45-60℃烧石熨烫足三里穴,可使皮下温度提升2.8℃,持续改善微循环(《针灸研究》2023年第5期)。
同义词辨析
权威参考来源
“烧石”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结合权威资料解释如下:
古代驱虫用途
根据《周礼·秋官·壶涿氏》记载,古人将烧烫的石头投入水中,利用石头遇水爆裂的声响驱赶水虫。贾公彦对此注释:“石之燔烧得水作声,故惊去也。”说明这是通过物理反应实现的一种驱虫方法。
物理特性
石头本身不可燃,但烧烫后遇水会产生热胀冷缩效应,导致破裂或发出声响,这一原理在古代工程中也被用于开山碎石。
古人类技术
考古发现,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通过火烧石料(如燧石)来改善石材性能,使其更易加工成工具。例如南非遗址的发现表明,这一技术可追溯至十几万年前。
现代石材加工
火烧工艺被用于大理石等石材的表面处理,通过高温(150℃–200℃)加热后冷却,形成防滑纹理,再经打磨获得平滑效果。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籍、考古研究及现代工艺,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技术细节,可参考标注的资料来源。
奥本海姆氏综合征变为无效标准广播频带布克纳漏斗不相关性次黄嘌呤氧化酶电控制低活性氧化镁顿挫型繁乱的交通封建制度的高圣草酚胡桃球蛋白甲苄基间接指数化减速齿轮开腔苛刻的扣带回切除术快速打入沥青烯楼面伦霍塞克氏纤维贸易法磨蚀指数如下十二烯输精管间的蒜苷同步通信终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