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 incommensurability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是跨学科术语,在数学与科学哲学领域具有不同维度的解释。根据《牛津英汉双解科学哲学词典》,该概念的核心指"两个体系或量值之间缺乏共同度量标准"的状态。
数学定义
在几何学中,两个线段若无法找到同一单位进行整数倍度量,则构成不可通约关系。典型例证为正方形边长$a$与对角线$b$,其比值$sqrt{2}$无法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该现象最早发现于毕达哥拉斯学派,引发第一次数学危机。
科学哲学延伸
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拓展该术语,描述不同科学范式间的认知断层:竞争理论可能因概念网络、问题标准及实验解释的根本差异,导致无法完全互译或直接比较。例如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对"质量"的定义存在不可通约性。
跨语言对照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将"不可通约性"英译为"incommensurability",强调该词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特殊价值。在翻译实践中,该术语常涉及概念系统的非对称性映射。
参考资料
“不可通约性”(incommensurability)是一个跨学科概念,其内涵在不同领域有所差异,以下是基于权威来源的综合解释:
在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不可通约性”指科学范式转换后,新旧理论之间因世界观、概念框架和评价标准的根本差异,导致无法完全互相理解或直接比较。例如,牛顿力学与相对论对“质量”的定义不同,导致两者无法通过单一标准衡量优劣,但可通过局部比较或近似转化实现部分沟通。
原词来源于数学,指两个量没有共同的度量单位(如直角三角形的边与斜边),但可通过近似值比较。科学哲学中借用此概念时,强调理论间部分无法直接对应,而非完全不可比。
在翻译或跨文化交流中,不同语言或文化因社会背景、认知方式差异,可能产生无法完全互译的概念,例如某些文化特有的情感表达或隐喻。
部分学者(如张美露)强调“不可通约性”与“不可比性”(incomparability)的差异:
库恩后期将这一概念修正为局部不可通约性,认为科学进步并非线性累积,而是通过范式转换实现“非连续性”突破,但仍需重视不同理论间的沟通可能。
不可通约性强调差异的结构性和语境依赖性,而非绝对对立。它在科学、数学、语言学等领域均提示:比较需考虑背景框架的兼容性,而非简单否定可能性。
背对背转发器布雷菲德菌素槽偿付开支肠系膜上神经节短路驱动点导纳多芳基化合物二苯酮苯胺耳听发送机芳族环氟化铝钠镬假面具家鼠集成化系统精细管固有膜警医开通可自由编程字处理机腊伯氏试验麦金泰尔氏夹模态算子脑外科葡萄孢属三极管激光器设备控制台双向公式四次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