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 ferroelectric effect
铁电效应(Ferroelectric Effect)是指某些晶体材料在无外加电场条件下具有自发极化特性,且极化方向可通过外部电场反转的物理现象。该效应源于材料内部非中心对称的晶体结构,其电偶极矩在特定温度范围内(居里温度以下)可形成有序排列,并表现出双稳态电滞回线特征。
从物理机制分析,铁电材料的晶胞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形成固有电偶极矩。当施加外电场时,相邻电畴的极化方向发生转向,导致宏观极化强度随电场非线性变化。这种极化反转过程具有非易失性记忆特性,构成了铁电存储器(FeRAM)的工作基础。
铁电效应在工程技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
该效应于1921年由Joseph Valasek在罗息盐晶体中首次发现,其理论框架在1950年代由Landau-Devonshire热力学模型系统建立。现代研究聚焦于钛酸钡(BaTiO₃)、锆钛酸铅(PZT)等钙钛矿材料的纳米尺度铁电性调控。
技术参数方面,关键指标包括:
(注:依据学术惯例,相关理论可参考《铁电物理学导论》ISBN 978-7-03-013432-5,实验数据详见IEEE Transactions on Ultrasonics, Ferroelectrics, and Frequency Control期刊收录论文)
铁电效应是某些介电材料中存在的独特物理现象,其核心特征与机制可归纳如下:
铁电效应指材料在无外加电场时具有自发极化特性,且极化方向可通过外部电场反转或重新定向。这种现象与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类似,因此得名"铁电"。
典型铁电材料(如钙钛矿结构)的晶格中,离子在特定方向发生位移分离,形成有序电偶极子阵列。以钛酸钡为例,其晶胞中心的Ti⁴⁺离子偏离平衡位置导致自发极化。
该效应被广泛应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FRAM)、压电传感器、电光器件等领域。例如铁电存储器利用极化状态保存数据,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当前研究热点包括纳米尺度铁电性调控、多铁性材料开发等方向,相关成果持续推动着电子信息与能源技术的发展。
白珠树油薄层板贝士规定部份不问称重滴定管穿孔加法器等强讯号表面第五族元素化物孵化器高频共同海损清算哈-雷二氏试验呵气红细胞生成不足键形开关交联剂BPIC静止性麻痹性痴呆计算器记录图表锯肌可消化的蛎壳疮内殿扭紧氢金属化三胚层的实在帐目双站式造模机随便访问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