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橄榄铜矿
Leucochalcite是一种稀有的次生含砷酸铜矿物,主要形成于铜矿床的氧化带中。其化学成分为Cu₂(AsO₄)(OH)·H₂O,晶体结构属于单斜晶系,通常以纤维状、葡萄状或皮壳状集合体形式出现。该矿物颜色多为浅绿色至白色,莫氏硬度约为3,密度为3.8-4.1 g/cm³,具有玻璃光泽和半透明特性。
根据国际矿物学协会(IMA)的矿物数据库记录,leucochalcite的名称源自希腊语"leukos"(白色)和"chalkos"(铜),反映了其与铜矿的关联性及常见色泽特征。这种矿物最早于19世纪在德国萨克森州的施内贝格矿区被发现,目前主要产地包括纳米比亚的楚梅布矿山和智利的丘基卡马塔铜矿。
在工业应用方面,leucochalcite因含有铜元素可作为地质勘探的指示矿物,但其低硬度和稀有性限制了直接利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该矿物常与橄榄铜矿、孔雀石等次生铜矿物伴生,其形成过程涉及含砷铜矿床的氧化水解作用。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的矿物手册指出,leucochalcite的稳定性受环境pH值影响显著,在酸性条件下容易分解。
关于单词“leucochalcite”的解释,目前存在以下情况:
词源推测
该词由希腊语词根组成:
现有资料的局限性
根据当前可查的矿物学数据库(如Mindat.org、Webmineral等)及学术文献,未发现“leucochalcite”的标准定义。可能存在以下原因:
建议
若您从特定文献或专业场景中看到该词,建议:
目前无法提供更确切的定义,请谅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