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漢英詞典視角下,“等號”(Děnghào)作為數學與邏輯的核心符號,其釋義與用法具有嚴謹的學術定義。以下是基于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數學等價符號
表示兩個表達式或數值完全相等,如 ( a = b )。該定義源于數學基礎規範,國際标準ISO 80000-2明确規定等號為“相等關系”的标識符(來源:國際标準化組織《量和單位 第2部分:數學符號》)[參考1]。
邏輯等同關系
在形式邏輯中,等號表示命題的真值等價性,例如 ( P equiv Q )(當且僅當)。此用法見諸《邏輯學導論》(Irving Copi著)對符號邏輯的界定[參考2]。
賦值運算符
在計算機科學中,等號在編程語言(如Python、Java)中表示變量賦值(如 x = 5
),區别于數學等價。此語義由IEEE計算機協會在《編程語言标準規範》中定義[參考3]。
化學方程式平衡
用于化學方程式(如 ( 2H_2 + O_2 = 2H_2O )),表示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質量守恒。定義參考IUPAC《化學命名指南》[參考4]。
等號(=)由羅伯特·雷科德于1557年首次在《砺智石》中提出,取“兩條平行等長線段”象形,象征絕對公平(來源:《數學符號史》,Cajori著)[參考5]。
權威參考來源
ISO 80000-2:2019《量和單位 第2部分:數學符號》
Copi, I. Introduction to Logic, 14th Ed., Routledge
IEEE Std 610.12-1990《編程語言術語标準》
IUPAC Compendium of Chemical Terminology (Gold Book)
Cajori, F. A History of Mathematical Notations, Dover Publications
“等號”(=)是數學和邏輯學中最基礎的符號之一,主要用于表示兩邊的數值、表達式或邏輯關系具有相等性。以下是其核心含義和延伸解釋:
在數學中,等號表示左右兩邊的量或表達式完全相等,例如:
等號由英國數學家羅伯特·雷科德(Robert Recorde)于1557年在其著作《砺智石》(The Whetstone of Witte)中首次引入。他選擇兩條平行線“=”作為符號,理由是“沒有任何事物比平行的兩條直線更相等”。
在編程中,等號的含義可能因語言而異:
x = 5
(在Python、C等語言中表示将5賦值給變量x)。==
(在Python中用于判斷左右值是否相等)。等號也用于非數學語境,表示“等價”或“等同”:
數學中的等號是嚴格的、唯一的,而日常使用可能更靈活。例如“努力=成功”中的等號僅表達關聯性,并非數學上的絕對相等。
等號的核心意義是“相等”,但其應用範圍從數學的嚴謹性延伸到編程、邏輯甚至哲學領域。理解其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
安全負荷保持影像變通腸郁滞單純脂質單總線結構電流天平骶棘韌帶挂鉛管帽矽樹脂國内交通花青染料結核性風濕警號氣壓計計算機讀者詢間服務系統聚膦硼烴兩極管立即執行方式輪盤買多市場曼哈坦距離毛數滅軟體動物的母疣胚内體腔普及型巨型機鉛焊條人口自然增松率視頻系統順流送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