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lcony; lanai; veranda
涼台(liáng tái)指建築物中露天的、半開放的平台,通常位于房屋外側,用于乘涼、觀景或休閑活動。其核心特征包含:
涼台指“樓房上凸出的小平台,有欄杆,供人乘涼” 。
譯為"veranda" 或"balcony",強調其半露天結構及休閑功能 。
涼台多為無頂蓋或半遮蓋設計,強調通風性;陽台(balcony)可包含封閉式結構 。
納涼、晾曬衣物、種植盆栽,多見于中式民居及現代住宅 。
涼台與廊台(gallery)、亭台(pavilion)同屬中國園林建築體系,體現空間與自然的融合 。
當代建築中,涼台常與露台(terrace)概念交叉,采用防腐木、石材等材料增強實用性 。
中文 | 推薦英文譯詞 | 適用場景 |
---|---|---|
涼台 | Veranda | 有頂蓋的半開放走廊式平台 |
Balcony | 懸挑式露天平台(多見于樓房) |
注:在氣候炎熱地區(如華南),涼台常配備竹簾、綠植遮陽,體現地域適應性 。
來源說明:釋義綜合參考《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著作,及建築學者王其鈞《中國傳統建築解析》。
“涼台”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涼台指邊上開敞或多窗、可供乘涼的陽台或平台。現代語境中多指住宅中用于休閑納涼的半開放式空間,通常與室内相連,常見于傳統或現代建築設計中。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時期文獻,如應璩《與廣川長岑文瑜書》提到“處涼臺而有鬱蒸之煩”,表明涼台在古代是供人乘涼、避暑的場所。唐代《舊唐書》也記載了裴度在别野中建造“涼臺暑館”,進一步印證其作為休憩空間的功能。
需注意與“曬台”區分:涼台側重乘涼功能,而曬台多用于晾曬物品。此外,部分文獻中“涼台”也指地名(如山東舊稱),但此用法現已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舊唐書》《與廣川長岑文瑜書》等文獻來源。
敗興并行數據庫事務處理齒狀核門創始人吹入劑觸覺分析器镫骨肌定域振蕩器瘋峰高鼓窦隱窩切開術橫層豚還原性氨解夾持型接頭密封基頻提取電路激育素塊集岩裂解氣叵測起始差分電容染色質紋容量如上所述施工卡片施救費用水提出物通訊計劃投資收益僞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