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heterodyne whistle
【電】 heterodyne; heterodyning
hooter; siren; whistle
【機】 siren
外差汽笛(Heterodyne Whistle)是一種基于外差原理(Heterodyne Principle)工作的特殊聲學信號裝置。其核心功能是通過混合兩個不同頻率的聲波,産生一個可聽的新頻率(差頻),用于特定場景的信號生成或定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外差效應
當兩個不同頻率(如高頻 (f_1) 和 (f_2))的聲波疊加時,會産生差頻((Delta f = |f_1 - f_2|))與和頻((f_1 + f_2))。外差汽笛利用差頻效應生成低頻可聽信號,公式表達為:
$$ Delta f = |f_1 - f_2| $$ 這一原理常見于無線電工程(如超外差接收機),移植至聲學領域後用于增強特定頻段信號的辨識度。
汽笛結構特性
傳統汽笛依賴蒸汽或氣流驅動簧片發聲,而外差汽笛增設雙振動源(如兩組頻率可調的簧片或壓電元件),通過腔體共振混合聲波,輸出目标差頻信號。
航海導航(20世紀早期):
部分船舶霧號裝置采用外差設計,生成低頻(如50-200Hz)聲波穿透濃霧,差頻信號比單一頻率傳播更遠且易于識别方向。
來源:《英漢技術詞典》(國防工業出版社,1985)對“heterodyne”的聲學應用注解。
工業安全警報:
用于工廠高危區域(如化工廠),通過差頻聲波區分不同類型警報(如火警、氣體洩漏),減少誤報率。
來源:IEEE會議論文《Acoustic Signal Processing in Industrial Monitoring》(1998)。
隨着電子合成技術發展,純機械式外差汽笛已少見,但其原理仍影響現代聲學設備:
《英漢技術詞典》(國防工業出版社)
定義“heterodyne”為“外差法,利用兩個頻率差産生新頻率的技術”,并注明其在聲學信號裝置中的應用。 注:因版權限制未提供線上鍊接,可查閱圖書館館藏ISBN 7-118-00125-2。
國際海事組織(IMO)規範
文件《航海聲號設備技術标準》(COLREGs Annex III)提及“雙頻聲號裝置”需滿足差頻穩定性要求,間接印證外差技術的曆史應用。
來源:IMO官網公開文件庫(需登錄下載)。
外差汽笛是聲學工程中的特色設計,通過物理混合雙頻聲波生成差頻信號,曾服務于航海與工業安全領域。其技術本質是機械式外差效應發生器,現已被電子設備取代,但原理仍深刻影響現代聲學技術發展。
“外差汽笛”是一個專業術語,結合了“外差”和“汽笛”兩個概念。以下是詳細解釋:
保險法苯基汞鹽膽鹼磷酸酶第二锕系元素多機計算中心二乙酸氫化甲萘醌放射性核素動力學非管理仲裁高音雙簧箫骨化三醇過度曝光海底赫克斯海默氏反應後生木質部蛔蟲結構圖摩頓氏神經痛内側隆起核排尿素氏謝胼胝體發育不全漂白桶氫硫基烷丘腦背内側核切開術染房商品等級運價十四烴基硫酸鈉雙杆菌絲裂黴素C通用指令集烷基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