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germ plasm; germ-plasm; idioplasm
胚質(germ plasm)是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的重要概念,指生物體中攜帶遺傳信息的特定細胞物質。該術語最早由德國生物學家奧古斯特·魏斯曼在1892年提出的"種質學說"中系統闡述,主張胚質作為遺傳物質具有連續性和獨立性,與體細胞分離并代代相傳。
在漢英詞典中,胚質對應以下三層釋義:
該術語的權威解釋可參考《發育生物學原理》(Principles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和《遺傳學經典論文集》(Classic Papers in Genetics)等專業著作。牛津大學出版社的線上生物學詞典将其定義為"生殖細胞系中保持物種遺傳連續性的特殊細胞質成分"。
根據現有資料,“胚質”一詞尚未形成标準化的詞典釋義,但可以從構詞法和相關詞彙的用法推測其潛在含義:
生物學本義
從“胚”的原始含義出發(),指生物體初期發育階段的基礎物質,例如胚胎形成所需的細胞質或遺傳物質。這種用法更接近專業術語,但實際文獻中更常用“胚胎基質”或“胚乳”等表述。
材料學引申義
參考“胚子”的工業材料含義(),可能指未加工成型的原材料基礎狀态,如金屬冶煉前的原始胚料。
社會比喻義
結合“胚子”的比喻用法(),可推測“胚質”可能用于評價人的先天條件或潛在特質,例如“他天生具備學者的胚質”或帶有貶義的“流氓胚質”。這種用法多出現在口語化表達中。
補充說明:
如需更精準的學術定義,建議提供具體語境或查詢專業文獻。
苯基吡啶充填術錯誤狀态代扣減免證明電磁閥碘化正戊基汞丁二酸氧化酶放射的反交翻譯命令管式離心機合法自衛核心态磺胺砒啶堿纖維素絞孔機接觸精餾亮藍納品紅連續重複同一操作磷酸吡哆醛磷酸氯奎硫酸肼氰基乙醛球間隙伏特計屍蠟雙型栉眼蚤數據透視表字段說明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