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ˈwɪndi deɪ/
有風的日子;刮風的天氣
I like the windy day in spring.
我喜歡春天的有風的日子。
Today's a southeast windy day.
今天是刮東南風。
I can fly a kite on a windy day.
我們在刮風的日子裡放風筝。
Today is a cold (and) windy day.
今天是又冷又刮風的一天。
What can you see on a windy day ?
有風的天氣你能看見什麼?
"Windy day"(有風的日子)是一個氣象學與日常用語相結合的短語,指代風力顯著增強的天氣現象。根據中國氣象局定義,當持續風速達到6.0米/秒(約21.6公裡/小時)或陣風風速超過10.8米/秒(38.9公裡/小時)時,即可判定為"windy day"環境條件。這類天氣的形成通常與氣壓梯度力增大有關,常見于冷暖空氣交彙或台風外圍環流影響區域。
從環境特征分析,windy day會引發三類典型現象:一是地表物質運動加速,包括塵土揚升和植被擺動幅度增大;二是氣溫感知變化,風力每增強2米/秒,體感溫度約下降1-2℃;三是聲波傳播異常,高頻聲音衰減率比靜風時提高15%-20%。世界氣象組織的觀測數據顯示,全球年均windy day發生頻率在溫帶地區可達120-150天,顯著高于熱帶地區的30-50天。
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呈現雙面性:積極方面包括風力發電效率提升(單日發電量可達平日的3-5倍)、空氣污染物擴散速度加快;消極影響則涉及戶外作業安全風險增高、呼吸道疾病傳播概率上升。牛津詞典的詞源研究指出,該短語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作"變革前兆"的隱喻,這種用法最早可追溯至16世紀的英國航海日志記錄。
“windy day”是一個常見的英語短語,字面意思是“有風的日子”,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指風力顯著、空氣流動強烈的天氣狀态,通常伴隨樹葉搖動、旗幟飄揚等現象。根據風力強度,可細分為:
西方文化中可能隱含負面情緒,如“long-winded”(冗長啰嗦)的引申義;中文則更中性,常見于客觀描述。
若風力達6級以上(風速50km/h+),需注意防風安全,避免高空墜物。
需要更詳細的氣象标準或文化延伸,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氣象機構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