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ˌsækrəˈlɪdʒəs/ 美:/'ˌsækrəˈlɪdʒəs/
亵渎神明的
GRE
adj. 該受天譴的,亵渎神明的
A number of churches were sacked and sacrilegious acts committed.
很多教堂都被洗劫一空 而且作出了諸多渎神之舉
A number of churches were looted and sacrilegious acts committed.
許多教堂被洗劫了,還發生了亵渎行為。
It is sacrilegious to enter with shoes on.
穿着鞋進入是一種亵渎。
Many of his actions, contrary to all tradition, seemed sacrilegious to the people.
他的很多行為都與傳統相反,别人眼中看上去是亵渎神靈。
My suggestion was sacrilegious because automakers have long been secretive about design.
我的建議非常的前衛,因為汽車制造商一直在進行偷偷摸摸的設計工作。
Get down from this throne. This is sacrilegious, you don't pay any respect to the Master.
趕快從寶座上下來,這是大不敬的,這樣做對你的師父不尊敬。
adj.|blasphemous;該受天譴的,亵渎神明的
"sacrilegious" 是形容詞,指對神聖事物、宗教場所或信仰體系進行亵渎或不敬的行為。該詞源自拉丁語 sacrilegium(由 sacer "神聖的" 和 legere "竊取" 構成),字面意義為"竊取聖物",現引申為任何玷污宗教尊嚴或違背道德準則的行為。
在具體語境中,該詞既可描述實質行動(如破壞教堂聖像),也可指象征性冒犯(如用宗教經文墊桌腳)。牛津詞典指出,其現代用法已延伸至非宗教領域,例如将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為低俗喜劇,可能被文學界視為"sacrilegious"。
宗教研究中,該概念與"亵渎神聖罪"(blasphemy)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物理冒犯聖物場所,後者側重言語攻擊教義。根據《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這種區分在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中尤為顯著。
詞性變化包含名詞形式 sacrilege,動詞形式 sacrilegize(較少使用)。在語用層面,《劍橋英語用法指南》提醒需注意文化敏感性,如印度教信徒視牛為聖物,在其面前食用牛肉可能構成跨文化語境下的"sacrilegious"行為。
sacrilegious /ˌsækrəˈlɪdʒəs/ 是形容詞,表示對神聖事物或宗教信仰的嚴重不敬行為,核心含義為“亵渎神明的”或“該受天譴的”。以下是詳細解析:
定義與用法
指對宗教場所、儀式或神聖物品表現出極度不尊重的行為,例如穿鞋進入宗教場所,或破壞古代文物。其英文釋義為“grossly irreverent toward what is held to be sacred”。
詞源與關聯詞
源自拉丁語“sacrilegium”(竊取聖物),後引申為廣義的亵渎。其副詞形式為sacrilegiously,名詞為sacrilege。同義詞包括blasphemous(褒神的)、profane(亵渎的),反義詞為reverent(虔誠的)。
典型例句
使用場景
多用于宗教、文化或道德語境,如批評破壞宗教建築,或描述對傳統習俗的不敬。需注意該詞帶有強烈貶義,常用于正式或書面表達。
若需更多例句或詞形變化,可參考新東方詞典或海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