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ˈmɒnəstri/ 美:/'ˈmɑːnəsteri/
修道院
複數:monasteries
TOEFL,GRE
n. 修道院;僧侶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have come to this quaint monastery.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這個古樸的寺院。
The monastery was built in the 1950s.
這個寺院修建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
There is a royal monastery on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山頂上有一座皇家廟宇。
A monastery is a building in which monks live.
修道院是僧侶居住的建築物
The privations of monastery life were evident in his appearance.
修道院生活的清苦從他的穿着外表明顯地表露出來。
In 1857 Mendel started experimenting with peas in his monastery garden.
1857年孟德爾開始在其修道院菜園裡用豌豆做實驗。
He's living in a monastery in a gesture of atonement for human rights abuses committed under his leadership.
為了彌補自己當權時對人權的踐踏,他住進修道院以示贖罪。
There is a calm wisdom in this old saying that impressed me when I heard it first from a monk of a Buddhist monastery in China.
這句中國的古語裡有種平靜的智慧,它給我的印象很深,最初是由中國佛教寺院中的一位和尚告訴我的。
The monastery consists of two churches. The first one was built in 642 A.D., and the second was completed in the late 17th century.
修道院包括了兩座教堂。第一座建造于公元642年,而第二座則完工于17世紀末期。
n.|monk/Grazie;修道院;僧侶
Monastery(修道院)指宗教團體成員(如僧侶或修道士)進行宗教修行和集體生活的場所,常見于基督教、佛教等宗教體系。該詞源于希臘語“monastērion”(獨居之所),強調隱修與團體生活的結合。
宗教功能與結構
在基督教傳統中,修道院是修士進行祈禱、研讀經文和體力勞動的中心。例如,本笃會修道院遵循《聖本笃會規》,強調“祈禱與工作”的平衡(參考:_天主教百科全書》)。佛教寺院(如西藏的甘丹寺)則兼具佛學教育、禅修和社區服務功能(來源:大英百科全書)。
建築特征
典型的修道院建築包括教堂、宿舍、食堂、圖書館和回廊。歐洲中世紀修道院常采用十字形布局,如法國的克呂尼修道院;東亞佛教寺院則以塔、大殿和禅房為核心(來源:世界曆史百科全書)。
曆史與社會影響
中世紀歐洲修道院保存了大量古籍并推動農業技術發展,如西多會修士改進葡萄種植。藏傳佛教寺院在曆史上承擔了文化傳承與地方治理的雙重角色(參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根據多個權威詞典的釋義,以下是關于monastery的詳細解釋:
Monastery(發音:英式 /ˈmɒnəstri/,美式 /ˈmɑnəsteri/)是一個名詞,指修道院或寺院,特指基督教(如天主教、東正教)中修士(monk)集體居住和修行的場所。其複數形式為monasteries。
Monastery核心含義是宗教團體的修行居所,需根據宗教背景(基督教/佛教)和性别(修士/修女)選擇對應詞彙。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新東方詞典或愛問教育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