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礦物] 黃碘銀礦
Miersite 是一種罕見的礦物,屬于鹵化物礦物大類。它的詳細解釋如下:
1.化學成分與晶體結構
Miersite 的化學式為 (Ag, Cu)I,表示其主要由銀(Ag)、銅(Cu)和碘(I)組成,其中銀和銅的比例可以變化。它屬于等軸晶系(立方晶系),晶體結構相對簡單。它是碘銀礦(Iodargyrite, AgI)的富銅變種,當銅部分替代銀時形成。據礦物學權威文獻記載,其晶體結構基于碘離子形成的立方最密堆積,銀和銅離子占據四面體空隙。
2.物理性質
Miersite 通常呈黃色、綠黃色或灰綠色。它呈半透明到透明狀,具有樹脂光澤至金剛光澤。其莫氏硬度較低,約為 1.5 到 2,這意味着它非常軟,可以用指甲劃動。它具有良好的解理,密度大約在 5.6 到 5.7 g/cm³ 之間,屬于比重較大的礦物。其條痕(在未上釉瓷闆上劃出的粉末顔色)為淡黃色。
3.産狀與成因
Miersite 是一種次生礦物,形成于含銀礦床的氧化帶中。它是由原生含銀礦物(如輝銀礦)在近地表環境下,受到氧化和富含碘化物的地下水作用而轉變形成的。它通常與其他次生礦物伴生,如碘銀礦(Iodargyrite)、角銀礦(Cerargyrite/Chlorargyrite, AgCl)、黃碘銀礦(Miersite 的富銀端元)以及其他鹵化物礦物。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球化學條件,尤其是碘的富集,因此相對罕見。
4.發現與命名
該礦物最早于 1889 年在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的 Broken Hill 礦區被發現。它以英國礦物學家 Henry Alexander Miers (1858–1942) 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礦物學領域的貢獻。
5.意義與應用
由于 Miersite 非常稀有且晶體通常細小,它主要具有礦物學和地質學上的研究意義,是研究特定礦床氧化過程和鹵素地球化學的指示礦物。它不具備重要的工業應用價值,但因其稀有性和獨特的成因,是礦物收藏家追尋的藏品之一。
"miersite"是一個礦物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該詞指代一種含碘的銀礦石,中文标準譯名為"黃碘銀礦"()。其化學組成主要為碘化銀(AgI),屬于鹵化物礦物類别。
語言特征
補充說明
目前公開資料中關于該礦物的具體物理性質(如晶體結構、硬度等)和地質分布信息較為有限,建議通過《礦物學手冊》或地質數據庫(如Mindat.org)獲取專業數據。該術語主要出現在礦物學文獻中,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注:搜索結果中的内容與礦物學無關,可能因關鍵詞誤匹配導緻,已排除參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