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矿物] 黄碘银矿
Miersite 是一种罕见的矿物,属于卤化物矿物大类。它的详细解释如下:
1.化学成分与晶体结构
Miersite 的化学式为 (Ag, Cu)I,表示其主要由银(Ag)、铜(Cu)和碘(I)组成,其中银和铜的比例可以变化。它属于等轴晶系(立方晶系),晶体结构相对简单。它是碘银矿(Iodargyrite, AgI)的富铜变种,当铜部分替代银时形成。据矿物学权威文献记载,其晶体结构基于碘离子形成的立方最密堆积,银和铜离子占据四面体空隙。
2.物理性质
Miersite 通常呈黄色、绿黄色或灰绿色。它呈半透明到透明状,具有树脂光泽至金刚光泽。其莫氏硬度较低,约为 1.5 到 2,这意味着它非常软,可以用指甲划动。它具有良好的解理,密度大约在 5.6 到 5.7 g/cm³ 之间,属于比重较大的矿物。其条痕(在未上釉瓷板上划出的粉末颜色)为淡黄色。
3.产状与成因
Miersite 是一种次生矿物,形成于含银矿床的氧化带中。它是由原生含银矿物(如辉银矿)在近地表环境下,受到氧化和富含碘化物的地下水作用而转变形成的。它通常与其他次生矿物伴生,如碘银矿(Iodargyrite)、角银矿(Cerargyrite/Chlorargyrite, AgCl)、黄碘银矿(Miersite 的富银端元)以及其他卤化物矿物。其形成需要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尤其是碘的富集,因此相对罕见。
4.发现与命名
该矿物最早于 1889 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 Broken Hill 矿区被发现。它以英国矿物学家 Henry Alexander Miers (1858–1942) 的名字命名,以表彰他在矿物学领域的贡献。
5.意义与应用
由于 Miersite 非常稀有且晶体通常细小,它主要具有矿物学和地质学上的研究意义,是研究特定矿床氧化过程和卤素地球化学的指示矿物。它不具备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但因其稀有性和独特的成因,是矿物收藏家追寻的藏品之一。
"miersite"是一个矿物学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该词指代一种含碘的银矿石,中文标准译名为"黄碘银矿"()。其化学组成主要为碘化银(AgI),属于卤化物矿物类别。
语言特征
补充说明
目前公开资料中关于该矿物的具体物理性质(如晶体结构、硬度等)和地质分布信息较为有限,建议通过《矿物学手册》或地质数据库(如Mindat.org)获取专业数据。该术语主要出现在矿物学文献中,日常使用频率较低。
注:搜索结果中的内容与矿物学无关,可能因关键词误匹配导致,已排除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