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點;内外控傾向
Mediating effects of locus of control on sport anxiety are examined.
檢驗了控制點對于運動焦慮的調節作用。
Locus of contr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burnout.
控制點對壓力與工作倦怠之間的關系有緩沖作用。
There are certain relation between shame-proneness and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羞恥傾向與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傾向之間存在有意義的關系。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The tendency to locate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fate within oneself.
内控把影響個人命運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的傾向。
|main base/bearing point;控制點;内外控傾向
控制點(Locus of Control) 是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羅特(Julian B. Rotter)于1966年在其社會學習理論中首次提出。它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生活中事件結果的控制力量的感知或信念,即個體認為事件是由自身行為(内部控制)還是由外部力量(外部控制)所決定的。這一概念對理解人的動機、行為模式及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内部控制點(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持有此類信念的人傾向于認為自己的行為、能力或努力是決定事件結果的關鍵因素。例如,他們會将學業成功歸因于自身努力,将失敗歸因于努力不足。研究表明,内控者通常更積極主動,責任感更強,且更易達成長期目标。
外部控制點(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此類個體相信外部環境、運氣、他人或命運主導事件結果。例如,他們可能認為升職取決于“領導偏好”而非自身能力。外控者易産生無力感,面對挑戰時更可能消極應對,甚至出現焦慮或抑郁傾向。
羅特開發的《内-外控制量表》(I-E Scale) 通過29組二選一問題評估個體傾向(如“人生成敗靠努力” vs. “成敗取決于運氣”)。該量表廣泛應用于教育、臨床咨詢及組織管理領域,幫助制定個性化激勵策略或心理幹預方案。
權威參考文獻
Locus of Control(控制點) 是心理學中描述個體對行為結果歸因傾向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含義可綜合為以下幾點:
定義與提出者
控制點由社會學習理論家朱利安·羅特(J. Rotter) 提出,指個體認為影響自身生活事件的力量來源是内部還是外部。簡單來說,即一個人将成功或失敗歸因于自身能力、努力,還是外部環境、運氣等因素。
内控與外控的區分
對行為與心理的影響
内控者通常更主動解決問題,自信且抗壓能力強;外控者則可能消極應對挑戰,依賴外部支持。這一特質影響學習、工作表現及心理健康。
術語來源與擴展
“Locus”源自拉丁語,意為“位置”或“軌迹”,此處指控制力量的來源方向。在學術讨論中,該概念常用于人格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等領域。
控制點理論幫助理解個體歸因模式,是分析自我效能感、動機及行為策略的重要工具。若需進一步研究,可參考羅特的社會學習理論原始文獻或心理學教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