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点;内外控倾向
Mediating effects of locus of control on sport anxiety are examined.
检验了控制点对于运动焦虑的调节作用。
Locus of control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ess and burnout.
控制点对压力与工作倦怠之间的关系有缓冲作用。
There are certain relation between shame-proneness and self-esteem and locus of control.
羞耻倾向与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倾向之间存在有意义的关系。
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The tendency to locate responsibility for one's fate within oneself.
内控把影响个人命运的责任揽在自己身上的倾向。
|main base/bearing point;控制点;内外控倾向
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Julian B. Rotter)于1966年在其社会学习理论中首次提出。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生活中事件结果的控制力量的感知或信念,即个体认为事件是由自身行为(内部控制)还是由外部力量(外部控制)所决定的。这一概念对理解人的动机、行为模式及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点(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持有此类信念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力或努力是决定事件结果的关键因素。例如,他们会将学业成功归因于自身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研究表明,内控者通常更积极主动,责任感更强,且更易达成长期目标。
外部控制点(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此类个体相信外部环境、运气、他人或命运主导事件结果。例如,他们可能认为升职取决于“领导偏好”而非自身能力。外控者易产生无力感,面对挑战时更可能消极应对,甚至出现焦虑或抑郁倾向。
罗特开发的《内-外控制量表》(I-E Scale) 通过29组二选一问题评估个体倾向(如“人生成败靠努力” vs. “成败取决于运气”)。该量表广泛应用于教育、临床咨询及组织管理领域,帮助制定个性化激励策略或心理干预方案。
权威参考文献
Locus of Control(控制点) 是心理学中描述个体对行为结果归因倾向的核心概念,其核心含义可综合为以下几点:
定义与提出者
控制点由社会学习理论家朱利安·罗特(J. Rotter) 提出,指个体认为影响自身生活事件的力量来源是内部还是外部。简单来说,即一个人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努力,还是外部环境、运气等因素。
内控与外控的区分
对行为与心理的影响
内控者通常更主动解决问题,自信且抗压能力强;外控者则可能消极应对挑战,依赖外部支持。这一特质影响学习、工作表现及心理健康。
术语来源与扩展
“Locus”源自拉丁语,意为“位置”或“轨迹”,此处指控制力量的来源方向。在学术讨论中,该概念常用于人格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领域。
控制点理论帮助理解个体归因模式,是分析自我效能感、动机及行为策略的重要工具。若需进一步研究,可参考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原始文献或心理学教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