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djuːˈplɪsəti/ 美:/'duːˈplɪsəti/
欺騙
複數 duplicities
GRE,SAT
n. 口是心非;表裡不一;不誠實
They were accused of duplicity in their dealings with both sides.
他們被指責在與雙方打交道的過程中玩弄兩面派伎倆
Malcolm believed he was guilty of duplicity in his private dealings.
馬爾科姆相信他在為其私底下行為的奸詐内疚着。
Duplicity or deceit; treachery.
口是心非,欺騙;背信棄義。
However I thought you were duplicity.
但我當時懷疑你口是心非。
His duplicity caused us to distrust him.
他的口是心非使我們不相信他。
Mercy, how he turned at the man's shameless duplicity.
老天啊,這個家夥的無恥的欺騙行為,實在讓人惡心。
n.|dishonesty/perfidy;口是心非;表裡不一;不誠實
duplicity 是一個名詞,其核心含義是指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行為,特别是為了欺騙或誤導他人而故意表現出的雙重面目或虛僞。它強調的是一種蓄意的、帶有欺騙性質的言行不一緻。
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與欺騙性: Duplicity 描述的是一種故意為之的欺騙行為。它不僅僅指簡單的撒謊,更側重于一個人表面上說一套(或表現出一種态度),背地裡卻做另一套(或持有完全相反的态度),其目的是為了隱瞞真實意圖、誤導他人或獲取不正當利益。這種行為是精心策劃的虛僞。例如,一個表面上支持同事,背地裡卻向老闆打小報告以取代其職位的人,其行為就體現了 duplicity。
雙重性: 該詞源于拉丁語 duplicitas,意為“雙重性”。這直接反映了 duplicity 的本質——一個人或一件事物具有兩個截然不同的、通常相互矛盾的方面,其中一個方面是虛假的、用于示人的面具,另一個方面才是真實的、隱藏的意圖或本質。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典型場景:
總結來說,duplicity 指的是為了欺騙、操縱或獲得優勢而故意表現出的、帶有欺騙性質的言行不一或雙重标準,是一種蓄意的虛僞和兩面派行為。
引用參考來源:
duplicity 是英語中表示"表裡不一"的核心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拆解為以下五個方面:
核心定義
指故意隱藏真實意圖的欺騙行為,強調言行不一的雙重性。既可用于描述個人品質(如虛僞),也可指組織或行為的欺詐性(如商業騙局)。
詞源解析
源自拉丁語 duplicis(雙重的),由 duo(二)和 plicare(折疊)構成,字面意為"雙重折疊",隱喻"隱藏真實意圖"。15世紀通過古法語 duplicite 進入英語。
典型用法
近義辨析
| 詞彙 | 差異點 |
|---|---|
| deception | 泛指任何欺騙,不含雙重性暗示 |
| hypocrisy | 側重道德虛僞,尤指假裝高尚 |
| double-dealing | 強調同時與對立雙方合作 |
使用場景
常見于法律文書(指控欺詐)、心理學分析(人格診斷)、文學批評(角色塑造)及政治評論(揭露權謀)。醫學史中曾用其拉丁詞源指"聯胎畸形",現已罕用。
發音提示:英式/dju:ˈplɪsəti/,美式/du:ˈplɪsəti/,注意重音在第二音節。形容詞形式為 duplicitous,如:a duplicitous character(兩面派人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