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登鮑斯卡
Dembowska(中文譯名“登博夫斯卡”)是天文學領域的一個專有名詞,主要指小行星349(349 Dembowska)。該天體于1892年12月9日由法國天文學家奧古斯特·沙盧瓦(Auguste Charlois)在尼斯天文台發現,屬于主帶小行星的一員【來源: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小行星數據庫】。
其命名源自波蘭貴族羅莎·登博夫斯卡(Rosa Dembowska,1788-1862)。她因資助意大利天文學家彼得羅·安傑洛·塞奇(Pietro Angelo Secchi)的恒星光譜研究而聞名,并支持了羅馬天文台的建設,對19世紀天文學發展有重要貢獻【來源:《小行星命名辭典》,劍橋大學出版社】。
從科學特征來看,Dembowska直徑約139.73公裡,軌道半長軸為2.93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約5.02地球年。其光譜類型為R型,表面富含橄榄石和輝石,可能與分化型小行星的地質活動有關。2021年的一項研究通過紅外光譜分析,發現其表面可能存在熔岩流的痕迹,這為早期太陽系行星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樣本【來源:《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期刊論文】。
此外在波蘭語中,“Dembowska”也是源于地名“Dębowa”的姓氏,但國際學術界普遍以天文學含義作為該詞彙的主要指代。
關于“Dembowska”的詳細解釋如下:
1. 天文學定義
Dembowska(小行星349)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間主小行星帶的一顆大型小行星,由法國天文學家奧古斯特·沙盧瓦(Auguste Charlois)于1892年12月9日發現。其名稱來源于波蘭天文學家Johann Palisa的夫人Helena Róża de la Fontaine Dembowska的姓氏。
2. 物理特性
3. 科學意義
Dembowska的R型光譜特征與竈神星(Vesta)相似,可能源自早期太陽系的熔融分化過程,為研究行星形成初期的物質組成提供線索。其高反照率也使其成為地面望遠鏡觀測的熱門目标。
備注:若需更詳細數據(如精确軌道參數或觀測坐标),建議訪問NASA小行星數據庫或《小行星中心公報》(MPC)。
in oneremittanceaffairsbeanieburdeningceruleaneukaryoticheadkerchiefrebootwhitebarkWilliamsoncollecting stampscomposite indexdigestion tankinterrupt controlleritalic typeMinistry of Railwaysmold makingpots and pansproduction facilityRoman Empireshortage ofstarch contentsuck outacanthoidallochembiopyoculturechiasmusEtonlugw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