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登鲍斯卡
Dembowska(中文译名“登博夫斯卡”)是天文学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指小行星349(349 Dembowska)。该天体于1892年12月9日由法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沙卢瓦(Auguste Charlois)在尼斯天文台发现,属于主带小行星的一员【来源: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小行星数据库】。
其命名源自波兰贵族罗莎·登博夫斯卡(Rosa Dembowska,1788-1862)。她因资助意大利天文学家彼得罗·安杰洛·塞奇(Pietro Angelo Secchi)的恒星光谱研究而闻名,并支持了罗马天文台的建设,对19世纪天文学发展有重要贡献【来源:《小行星命名辞典》,剑桥大学出版社】。
从科学特征来看,Dembowska直径约139.73公里,轨道半长轴为2.93天文单位,公转周期约5.02地球年。其光谱类型为R型,表面富含橄榄石和辉石,可能与分化型小行星的地质活动有关。2021年的一项研究通过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其表面可能存在熔岩流的痕迹,这为早期太阳系行星形成过程提供了重要样本【来源:《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论文】。
此外在波兰语中,“Dembowska”也是源于地名“Dębowa”的姓氏,但国际学术界普遍以天文学含义作为该词汇的主要指代。
关于“Dembowska”的详细解释如下:
1. 天文学定义
Dembowska(小行星349)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主小行星带的一颗大型小行星,由法国天文学家奥古斯特·沙卢瓦(Auguste Charlois)于1892年12月9日发现。其名称来源于波兰天文学家Johann Palisa的夫人Helena Róża de la Fontaine Dembowska的姓氏。
2. 物理特性
3. 科学意义
Dembowska的R型光谱特征与灶神星(Vesta)相似,可能源自早期太阳系的熔融分化过程,为研究行星形成初期的物质组成提供线索。其高反照率也使其成为地面望远镜观测的热门目标。
备注:若需更详细数据(如精确轨道参数或观测坐标),建议访问NASA小行星数据库或《小行星中心公报》(MPC)。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