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kraɪst/ 美:/'kraɪst/
複數 Christs
CET4,CET6,考研
n. 基督;救世主
int. 天啊!
Many Westerners believe in Christ.
許多西方人信仰基督。
Christ! The storm outside is too heavy.
天啊!外面的暴雨太大了。
Christine goes to church every Sunday to listen to the teachings of Christ.
克莉絲汀每個星期天都去教堂聆聽基督的教導。
Jesus Christ came to redeem us from sin.
耶稣基督來将我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The birth of Christ was the beginning of a major epoch of world history.
基督的誕生是世界曆史一個重要時代的開始。
In some schools, Christmas carols are being modified to exclude any reference to Christ.
在有些學校,聖誕頌歌正在被修改以去掉任何涉及基督的内容。
We, however, have the mind of Christ.
然而,我們有基督的心。
If I ***, I *** in the faith of Christ, and have no fear of everything that comes upon me.
如果我死了,我也是死在對基督的信仰之下,對于在我身上降臨的一切都毫不畏懼。
jesus christ
耶稣基督
body of christ
基督的身體;*********會的總稱
before christ
公元前
disciples of christ
基督門徒教會
christ child
耶稣基督幼年的畫像
n.|savior/redeemer;基督;救世主
int.|cripes;天啊!
"Christ"(希臘語:Χριστός,拉丁轉寫:Christós)是基督教核心術語,原意為"受膏者",對應希伯來語"彌賽亞"(מָשִׁיחַ)。該詞最早見于《七十士譯本》對《舊約》的希臘文翻譯,後在《新約》中特指耶稣·基督。其核心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宗教語義學角度 基督作為神聖職分的承載者,指向三種古代以色列的受膏儀式:祭司(出埃及記29:7)、君王(撒母耳記上10:1)和先知(列王紀上19:16)。《約翰福音》1:41記載安德烈稱耶稣為"彌賽亞",即這三種職分的終極實現者。
基督論發展史 公元325年尼西亞大公會議确立基督"完全的神性"(《尼西亞信經》),451年迦克墩會議完善"完全神性與完全人性"的教義定義。這種神學建構源自《約翰福音》1:1-14關于"道成肉身"的叙述。
跨宗教诠釋學 猶太教傳統仍期待未來彌賽亞的降臨(《塔木德·祝福篇》34b),而基督教認為耶稣通過受難與複活完成了彌賽亞的救贖使命(《哥林多前書》15:3-4)。牛津大學神學家Alister McGrath在《基督教神學原典菁華》中指出,這種差異源于對《以賽亞書》53章"受苦仆人"的不同诠釋。
現代聖經考古學在死海古卷(4Q521)中發現公元前2世紀猶太文獻對"受膏者"的多重期待,印證了《新約》産生的宗教語境。劍橋大學新約學者David F. Wright強調,這種曆史背景對理解早期基督論發展具有關鍵意義。
"Christ" 是英語中具有宗教核心意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如需更深入的語言學或神學分析,可參考權威詞典或宗教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