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碎屑穩定體,碎屑殼質體
Liptodetrinite(碎屑類脂體)是煤岩學(專門研究煤的顯微組成的學科)中的一個重要顯微組分術語,指由各種富氫的殼質組(Liptinite)顯微組分破碎後形成的細小碎屑集合體。它屬于國際煤岩學委員會(ICCP)分類系統中殼質組(Liptinite maceral group)下的一個亞組分。
其詳細含義和特征包括:
來源與組成:Liptodetrinite 來源于其他殼質組顯微組分的物理破碎,這些組分通常具有較高的氫含量和生烴潛力,例如孢子體(Sporinite)、角質體(Cutinite)、樹脂體(Resinite)、藻類體(Alginite)和木栓質體(Suberinite)等。這些組分在泥炭堆積和煤化作用過程中受到機械破壞(如水流搬運、生物擾動等),形成了粒徑通常小于10微米的細小顆粒或碎片。
形态特征:在反射白光和油浸物鏡下觀察,Liptodetrinite 表現為無定形或形狀不規則的細小顆粒集合體。它通常呈現出團塊狀、絮狀或條帶狀的形态,缺乏其母體組分(如完整的孢子或角質層)所具有的清晰輪廓和結構特征。其反射率通常介于其母體殼質組組分和鏡質組之間。
熒光特性:Liptodetrinite 的一個關鍵鑒定特征是其在藍光或紫外光激發下發出的熒光。盡管其形态是無定形的碎屑,但它繼承了其母體殼質組組分的富氫特性,因此通常顯示出中等至強強度的熒光,顔色多為黃色、橙色或褐色。這是将其與外觀可能相似但無熒光的惰質組碎屑(如碎屑惰質體 - Inertodetrinite)區分開來的最重要依據。
成因意義:Liptodetrinite 的存在指示了成煤沼澤環境中存在較強的水動力條件(如河流、潮汐作用)或生物擾動作用,導緻原本結構完整的富氫植物組織被破壞并與其他煤組分混雜。其豐度可以反映原始泥炭堆積環境的動蕩程度。
應用價值:由于 Liptodetrinite 繼承了殼質組富氫的特性,它是煤和烴源岩中重要的生烴母質之一。在評價煤的生烴潛力(特别是液态烴)時,Liptodetrinite 的含量是一個重要的正貢獻因素。在煉焦煤評價中,其含量過高可能對焦炭質量産生一定影響(通常被視為“活性”組分,但形态細小可能影響其反應性)。
權威來源參考:
根據搜索結果的描述,“liptodetrinite”是烴源岩中的一種生烴顯微組分,屬于殼質組(liptinite)範疇。該術語常見于石油地質學領域,具體解析如下:
定義與分類
liptodetrinite是顯微組分殼質組的碎屑形态,指由藻類、孢子、角質層等有機質經機械破碎後形成的微小顆粒殘留物。它與孢粉體(sporinite)、角質體(cutinite)、藻類體(alginite)等同屬殼質組。
形态與特征
表現為粒徑小于10微米的碎屑狀有機質,在顯微鏡下呈現無定形或顆粒狀結構,通常具有較高的生烴潛力。
生烴作用
liptodetrinite在熱演化過程中可生成液态烴(石油)和氣态烴,是烴源岩評價的重要指标之一。其生烴能力高于鏡質組(vitrinite),但弱于藻類體等富氫組分。
目前搜索結果僅提供了該術語的簡要解釋,建議通過《煤岩學》《有機岩石學》等專業文獻獲取更系統的顯微組分分類圖譜及生烴機理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