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ˌælbəˈdʒenˌsiːz/
n. 阿比爾教派
Albigenses(阿爾比派)是中世紀歐洲一個重要的基督教異端教派,主要活躍于12至13世紀的法國南部地區,尤其是阿爾比(Albi)周邊。該名稱源自其活動中心地,其信仰體系與正統天主教存在顯著差異,核心思想包含二元論神學,認為世界由善與惡兩種對立原則構成:善神創造靈魂,惡神(通常與《舊約》中的上帝關聯)創造物質世界。
曆史背景與教義特點:
阿爾比派信徒拒絕天主教會的等級制度與部分聖禮,主張禁欲主義,反對婚姻和物質財富。其教義受到東方波格米勒派(Bogomils)的影響,認為物質是邪惡的,靈魂需要通過禁欲和淨化脫離肉體束縛。這一思想挑戰了當時教會的權威,引發了天主教的激烈反應。
宗教鎮壓與影響:
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了針對阿爾比派的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持續二十年的軍事行動導緻大量信徒被屠殺,最終通過1244年蒙塞居爾圍城戰(Siege of Montségur)基本消滅該教派。此後,宗教裁判所(Inquisition)的成立進一步根除殘餘勢力。
學術研究參考:
關于阿爾比派的詳細曆史分析可參考劍橋大學出版的《中世紀異端與社會沖突》(Medieval Heresy and Social Conflict),其中梳理了其神學根源與社會背景。此外,梵蒂岡檔案館保存的13世紀審判記錄為研究提供了原始文獻依據。
Albigenses(阿比爾教派)是12至13世紀活躍于法國南部的一個基督教異端教派,其名稱來源于法國城市阿爾比(Albi)。以下是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與别稱
該教派在英語中常被稱為Cathars(清潔派),主張二元論思想,認為物質世界是邪惡的,精神世界是神聖的。其信徒因反對天主教會的腐敗和物質化傾向而受到鎮壓。
曆史背景與教義特點
Albigenses起源于12世紀,核心教義包括:
鎮壓與消亡
1209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發動阿爾比十字軍(Albigensian Crusade),聯合法國王室對該教派進行軍事鎮壓。至13世紀末,教派因宗教裁判所的持續迫害逐漸消失。
補充說明:Albigenses與Cathars常被視作同一教派的不同稱呼,前者強調地理起源,後者側重教義特征。其曆史反映了中世紀歐洲宗教權力與異端沖突的複雜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