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əˈkjuːzətɪv/ 美:/'əˈkjuːzətɪv/
adj. 賓格的
n. 賓格
In the sentence, 'I saw him today', the word 'him' is in the accusative.
在I saw him today一句中,him一詞為賓格。
The default case in English is accusative.
在英文中預設格是賓格。
Accusative - Mein en gut en Freund, my good friend.
第四格—Mein en gut en Freund my good friend。
Most transitive verbs govern the accusative case in German.
在德語中,許多及物動詞左右着賓格。
The distinctions of nominative and accusative in nouns are realized by word order, with the one before the verb as the nominative and the one after it as the accusative.
名詞的主格和賓格的區别表現在語序上,在動詞之前的是主格,在動詞之後的是賓格。
adj.|objective;[語]賓格的
n.|objective case;[語]賓格
賓格(accusative)是印歐語系中一種語法格,主要用于标記動詞直接作用的客體。在屈折語中,賓格通過名詞、代詞或形容詞的詞形變化體現,例如德語中"den Hund"(定冠詞+名詞的賓格形式)表示動作的直接承受者。
賓格具有三個核心功能:
現代英語保留了部分賓格特征,主要體現在代詞系統,如主格"he"變為賓格"him"。值得注意的是,英語名詞已喪失格變化,通過語序而非詞形區分主賓關系,如"The cat chased the mouse"中語序決定動作方向。
(注:由于知識庫限制,實際引用來源應為《劍橋英語語法》《牛津語言學手冊》等權威出版物,此處示例編號僅作格式演示)
"accusative"(賓格)是語言學中的術語,指某些屈折語(如德語、俄語、拉丁語等)中名詞、代詞或形容詞的語法格,主要功能是标記動詞的直接賓語,即動作的直接承受者。
語法功能
表示動作的承受者,如英語句子"I read a book"中,雖然英語名詞無顯性格變化,但"a book"在語法上屬于賓格成分。在德語中則需顯性變化:
詞形變化
在屈折語中,賓格通過詞尾變化體現。例如拉丁語:
介詞搭配
某些語言(如德語)的特定介詞強制要求賓格,如"durch"(通過)、"für"(為了):
該詞源自拉丁語"accusativus",本義為"指控的",但這一含義與語法功能無關。古希臘語法學家誤将賓格與"結果"關聯,導緻詞源與功能出現偏差()。
現代英語僅保留代詞賓格(如me, him, her),名詞不再變化。例如:
語言 | 主格 | 賓格 | 例句(賓格部分) |
---|---|---|---|
德語 | der Hund | den Hund | Ich füttere den Hund |
俄語 | книга | книгу | Я читаю книгу |
拉丁語 | dominus | dominum | Video dominum |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言的賓格規則,建議參考對應語言的語法手冊或教材。
creatureodoroverpassperipherybrockdiscountedgawkierLukenativitypattiestraversedveerscompatible withlinear regressionmap overlaypreferred orientationalphaprodineasymmetrinBerberidaceaecapitulumcephalotractorCuonechocinesiselemaeparchyflagecidinfonctionellegantryhydrosaturnismmicrochronom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