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貪欲迷住心竅。 宋 黃庭堅 《贈别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鏡花緣》第一百回:“錢為世人養命之源,乃人人所愛之物;故凡進此陣内,為其蠱惑,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無不心蕩神迷,因而失據。” 老舍 《四世同堂》五二:“﹝ 牛教授 ﹞絕對不象個利欲熏心的人。”
利欲熏心(lì yù xūn xīn)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貪圖名利的欲望蒙蔽了心智,使人喪失理智與道德判斷。以下從詞典釋義、出處、用法及權威參考角度詳細解析:
基本解釋
指被金錢和名利的欲望迷惑,導緻頭腦昏聩、行為偏離正道。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817頁。
逐字拆解
來源:中華書局《漢語大詞典》第2卷,第1026頁。
此成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後經明清文學作品廣泛使用:
“功名富貴,利欲熏心,人骨頭裡都浸透了這等氣味。”
描述世人沉迷功名而迷失本心。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刻拍案驚奇校注》,卷三十六。
典型語境
多用于批判因貪婪而喪失原則的行為,如:
“他利欲熏心,不惜造假斂財,最終身陷囹圄。”
來源: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成語考釋詞典》,第452頁。
近義詞辨析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第305頁。
《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劉潔修著):
考證該詞由“利欲”與“熏心”結合而成,明清時期定型為成語。
來源:語文出版社,2009年版,第876頁。
開放查閱鍊接(注:此為出版社官方書目頁)
《中華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
強調其道德批判色彩,警示世人克制貪欲。
來源:中華書局,2016年修訂版,第1124頁。
心理學視角:現代行為學研究指出,過度逐利會激活大腦獎賞機制,抑制理性決策區域,與“熏心”的古典隱喻高度契合。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報》2023年刊《物質欲望對認知控制的神經機制研究》。
“利欲熏心”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lì yù xūn xīn,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貪圖名利的欲望迷住了心竅,形容人被利益和欲望長期蒙蔽心智,失去理性判斷。其中“利”指名利,“欲”指欲望,“熏”意為侵襲或迷惑。
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最早出自宋代黃庭堅的《贈别李次翁》詩:“利欲熏心,隨人翕張,國好駿馬,盡為王良。”,後多用于文學作品,如清代李汝珍《鏡花緣》中也有引用。
用法與語法
屬于主謂式結構,通常作謂語、定語或分句,含貶義。例如:“若稍操持不定,利欲熏心,無不心蕩神迷。”(《鏡花緣》)
近義詞與反義詞
例句與語境
現代用法中,多用于批評被利益驅使的行為,如:“對那些利欲熏心的貪污分子,必須依法嚴懲。”。
這一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揭示了人性中因過度追求私利而喪失原則的現象,具有鮮明的警示意義。
案沓鹌子羹懊悶百流寶秘軷壇表餌逼逼剝剝碧草超群轶類吃蝨子留後腿楚越之急翠羽帳粗毛擋子班店錢動銷多足類廢壞負擯告愬宮廏尹古渡鬼事龜途患肆灰壤獲乂活着界溝迥巧絕少分甘恺悌狂惑力持靈飛散零夷墓志銘瓶罂皮子七級浮屠晴窗晴晝覃平認範上食甚疊蜃珧舒凫水遞死有餘責訟訴桐孫望塵慰勉葦然文谟仙都觀詳驚霞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