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顺随时俗。《吴子·图国》:“安集吏民,顺俗而教;简募良材,以备不虞。”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 唐 元结 《欸乃曲》之一:“偶存名跡在人间,顺俗与时未安閒。”
“顺俗”是一个汉语成语,发音为shùn sú,其核心含义是遵循社会习俗,顺应大众观念。以下是详细解析:
历史来源与语境
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吴子·图国》中“安集吏民,顺俗而教”,强调通过顺应习俗来教化民众。汉代桓宽在《盐铁论》中亦提到“圣人顺俗而不偏宜”,说明其与儒家思想中对传统习俗的尊重相关。
语义扩展
除字面意义外,“顺俗”隐含对现实的妥协与调和,如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写道“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表达了个体在顺应习俗时可能产生的矛盾心理。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顺俗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按照社会习俗和常规行事,思想行为与大众相符而不违背常规的意思。
顺俗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立”部,右边是“米”部。它的拼音是shùn sú。根据这个拆分,顺俗共有8个笔画。
顺俗一词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一种美德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之一。在传统文化中,重视顺应社会习俗和礼仪是一个人所应具备的素质。在繁体字中,顺俗的写法为“順俗”。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顺俗在古代有两种写法,分别是「順俗」和「順塾」,前者表示遵循俗世的意思,后者表示遵守学校的规矩。
1. 作为一名企业家,他善于顺俗,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商业道德。
2. 在传统婚礼上,我们要遵循顺俗,尊重家长的意见。
3. 虽然有时候不得不违背一些顺俗的行为,但我们也应该尽量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
组词:顺从、俗套、顺理成章
近义词:遵循、遵守、从众
反义词:违背、创新、反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