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射性氮(Radioactive Nitrogen)指氮元素中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主要包括氮-13(¹³N)和氮-16(¹⁶N)。在汉英词典中,该词对应英文术语为 "radioactive nitrogen",常用于核物理、环境科学及医学领域。
同位素特性
氮-13半衰期约9.97分钟,通过β⁺衰变转化为碳-13,其核反应式为:
$$
^{13}{7}N rightarrow ^{13}{6}C + e^+ + ue
$$
氮-16半衰期仅7.1秒,通过β⁻衰变生成氧-16,反应式为:
$$
^{16}{7}N rightarrow ^{16}_{8}O + e^- + bar{ u}_e
$$
(来源:国际原子能机构核素数据库)
应用领域
氮-13在医学中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通过标记氨分子(¹³NH₃)检测心肌血流。氮-16则用于核反应堆冷却水的流速监测,因其短半衰期可降低环境残留风险(来源: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
环境与安全
天然界中放射性氮主要由宇宙射线与大气氮作用产生。人工来源包括核电站与粒子加速器。操作时需遵循《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指南》,采用屏蔽容器储存并控制接触时间(来源: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年报)。
“放射性氮”通常指氮元素(N)的放射性同位素。氮的常见同位素中,大部分是稳定的(如氮-14),但部分同位素具有放射性,以下是关键信息:
放射性氮同位素因衰变快、可示踪等特点,在医学、核工业及科研中具有重要价值,但需严格管理以避免辐射暴露。
澳洲香树不同级距不遮没脉冲产地作价法冲动发放存储格式说明单处理机状态电磁运动现象点火孔多形核的反式二十碳烯酸反应型非法数位分成租约概率计算机给砂机管子的胶接头硅胶欢唱回放互济会护身服假复层的减刑特赦结婚特许解链颈臂的均相系统念珠菌类失活作用